靖难攻略_第423章 人君姿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23章 人君姿态 (第3/3页)

s='gcontent2'>

    如果按照后世的数据和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口做比较,那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均水资源无疑是后世的三十倍还多。

    河北的潜力,在历史上的明朝并没能得到开发,或者说即便得到了开发,却由于勋贵和太监占田,变相加大了北直隶收税难度。

    迁都北京之后,朱高煦便要好好开始对北直隶进行开发,同时也能更好的控制东北地区。

    如今番薯、玉米、土豆都已经发现,只要日后能培育出粮种,那东北就会提前成为北方粮仓。

    即便科技水平达不到,东北产出的粮食也足够填补北直隶,北直隶也就避免了和江南抢粮食。

    没有了粮食的顾虑,北直隶的发展会比历史上更好。

    当然,朱高煦执意迁都,主要原因还是在刚才那十余箱的箱子中摆放着一箱天然橡胶和橡胶树种子。

    除了那一箱橡胶,还有其余九箱已经送往了太学。

    相比较杜仲胶,更适合蒸汽机的橡胶已经到手,那么迟迟无法推进的蒸汽机课题,也能开始迅猛的发展起来。

    蒸汽机一旦成功,那北方的矿产资源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同时北方辽阔而平坦的地形也会被日后的铁路串联起来。

    一旦北方有了铁路,哪怕只修建一条从吉林通往海喇儿的铁路,大明的局势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代表明军可以随时组织十几万大军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对漠北蒙古高原进行打击,而蒙古人的生存空间将会从漠北渐渐被逼向漠西一隅,甚至向中亚西迁。

    没了蒙古人的威胁,山西、北直隶、山西就可以安心发展了,大明的军事投入能降低许多。

    “黄河两岸河流,修建有七千余处束水闸,在雨季束水冲沙时,能冲走大量的泥沙进入大海。”

    朱高煦还在想着未来蒸汽机和火车的事情,黄福却简单说明了黄河的事情。

    朱高煦听后颔首,也并不准备让黄河改道。

    北宋三易回河的惨痛经历还历历在目,对于黄河,朱高煦还是觉得能不动就不动。

    况且,黄河每年能带来大量泥沙,不断地为南直隶创造土地。

    以这个时代的气候来说,南直隶的土地增加是一件好事,朝廷只需要做好黄河的维护,避免决堤就足够。

    “好了,既然无事,便都退下吧。”

    朱高煦摆手示意群臣可以退下,群臣见状纷纷起身作揖唱礼。

    待他们离去,朱高煦这才将目光放到了亦失哈身上,对他特意交代道:“橡胶和东洲作物已经带来,橡胶树种你让人种植在吕宋、琉球,作物我会让胡纶去紧盯。”

    “除此之外,太学的蒸汽机一旦有了进度,你记得第一时间通知我。”

    “奴婢领教。”亦失哈作揖应下,沉吟片刻后见朱高煦没什么别的话了,他这才开口道:

    “殿下,北京营造即将结束的事情恐怕会迅速传开,我们要不要做些准备?”

    “不必,你紧盯太学的蒸汽机就行,只要蒸汽机能步入正轨,最先收益的必然是北直隶和江东地区,但最大收益的绝对是北方。”

    朱高煦很有自信,毕竟铁路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肯定只能在地势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进行。

    江东六府满足这个条件,嘉杭湖也满足,但放眼整个江南就不行。

    这是地理的先天条件,谁也改变不了。

    指望这群抗拒新政的士大夫去督促铁路技术,就好比让孔夫子研究高数一样让人觉得离谱。

    他们越抗拒新政,就会越落后于时代。

    至少就当下来看,整个江南除了少部分学子外,大部分都十分抗拒新政。

    等他们对新政接受并改观的时候,他们已经落后北方十余年了。

    当然,这样的落后并不会让北方超越江南,毕竟当下的时代主要是海洋时代,江南占据了太多先机,这是北方比不了的。

    不过只要蒸汽机和铁路开始在北方铺设,加上东北建设不断加深,北方和南方的差距,绝对不可能像晚明那般畸形。

    朱高煦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摸摸八字胡,朱高煦觉得前途还算明朗,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询问起了亦失哈道:

    “我大哥和三弟,近来在做些什么?”

    “回殿下,二位殿下依旧与以前一样,不过汉世子那边倒是有些问题。”

    “汉世子?”朱高煦皱眉,所谓汉世子不就是他的大侄子朱瞻基么。

    “瞻基那小子在干嘛?”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低声回禀道:

    “世子渐渐长大后,今年开始便学习了兵法,开始接手汉王府的护卫兵权。”

    朱瞻基当下已经十四岁,以这样的年纪接手王府护卫兵权倒也没什么。

    上次返回南京后,朱高炽手中护卫便被他主动交出许多,如今的汉王府护卫仅有三千人不到,而云南还有沐春、何福、王瑄坐镇。

    有他们在,朱高煦也不担心朱瞻基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倒是朱瞻基如果真的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像历史上一样成为一个出色的骑将,那对于大明朝廷稳固云南反倒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暂时瞧着他,若是有什么违制的举动,再与我详细汇报。”

    “是……”

    朱高煦不担心朱瞻基,只要朱瞻基不是傻子,就不可能会干什么傻事。

    他比较好奇的是,自家这个大侄子到底是成为历史上的优秀骑将,还是会成为他那战神一般的儿子。

    想到这里,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有点意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