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大明银行 (第3/3页)
知道银行可以正常存取钱,甚至特意调动军队伪装为百姓,大宗异地取钱。
大明开国已经五十二年了,人口也才堪堪从五千九百万增长到九千二百余万,增长了不过150%左右。 “这份,是孔府行贿官吏的奏疏。” 坐在郭资对面,朱高煦低着头处理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话里话外十分轻松,这让郭资不由得放松了几分。 “陛下,这是西北铁路的勘察路线和造价。” 郭资的汇报,让群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他,尤其是黄金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 “从凉州府武威到哈密府哈密是一千七百里,造价在八百六十万贯,工期因为人力问题,同样是十年。” 时光飞逝,转瞬间便来到了三月份,孔府涉案的三万余人被发配车里府,发配的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十余里。 见状,夏原吉、宋礼等各部尚书纷纷上前上疏,而六军都督府也禀告了交趾军屯田改民田的事情。 他询问黄福,黄福颔首:“从北京到凤翔是二千四百里,造价一千三百余万贯,工期十年。” 朱高煦结束孔府话题,郭资便连忙改换话题。 “各地医院医生的俸禄,从每人二十贯提高到三十贯,护士从十二贯提升到二十贯,并将这条消息刊登。” 不管这些田亩获得的手段是否干净,总之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朱高煦可以利用的存在,更何况孔府与山东地方官员确实有牵连。 这些官吏尽数被抄家牵连,所获金银铜钱及宝钞数量就多达八十余万贯,府邸宅院和字画相加的话,突破百万也十分轻松,更别提还有三十多万亩田地了。 简单来说,在百官们口中人畜无害的孔圣人之后,其在山东势力盘根交错,只是两个月时间,就从现任官吏中查到了六十五位官员,一千二百余名吏员与他们关系密切,私下礼物互有往来。 “古董字画二百四十六箱,牛马牲畜一万二千三百四十六……” 直到结束,他都没能等到任何文官对孔府的继续求情,看样子他们是真的不敢在自己面前犬吠,生怕自己真的会取弓将他们射死。 “至于西北铁路,全程五千四百三十二里,其中陇山路段和瓜州至哈密路段修建最为困难。” 不过这不要紧,只要社会的风气往朝银行存钱开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存钱,更何况为了让百姓存钱,朱高煦也开始玩起了他设想好的国债…… 朱高煦又拿出一份奏疏,摇晃了下,将其中内容读出。 “另外,今年结束后,我也会宣布将军队军饷结算也以银行和存折的方式下放。” “前者是地理困难,后者是人手不足,需要出高工价从甘、肃等府募工。” 大明毕竟是一个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他整理了一下语言,这才说道:“国朝养医护三万余,每年收诊金不过十二万余贯,但俸禄开支却多达五十六万贯。” “去岁天下户数一千八百二十四万二千余五十五,口数九千二百七十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七。” “你不用压力太大,我敢弄银行就说明他能解决朝廷的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毕业学子在毕业后所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如何养活自己。 在郭资的汇报下,洪熙元年年末的大明人口突破了九千万,这无疑值得歌颂。 此前他还想着让朱棣帮自己背锅,但年纪增长上来后,他发现背不背锅无所谓,能把事情干好就行。 “另外,三种铁路国债经过一个月的宣传,也仅仅只卖出六万四千贯……” 黄福作揖回答,朱高煦闻言扶额:“这两段都不行的话,西南铁路恐怕很难实现了。” 朱高煦估计等他回去后,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好好学习的。 朱高煦对郭资下旨,郭资闻言作揖道:“陛下,这是否太多了?” 在他攻入南京的时候,他就推测过大明人口当时应该在八千万左右。 原定永乐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现的银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国完成部署并开业。 在朱高煦的这一套套办法下,终究是有商贾开始在银行存钱,而百姓的那点钱数量不多,许多人并不敢轻易尝试。 即便如此,按照现在的速度来说,大约五年后,大明人口就能破亿。 “实际上从凤翔向武威这一段整体来说都不行,但从武威修往哈密却可以。” “孔府查抄所获,皆刊登报纸,好教世人知道,圣人是圣人,但圣人的子孙后代却不一定圣贤!” 穿戴冕服,朱高煦的目光在冕旒后扫视群臣,群臣眼观鼻、鼻观心,沉默应对。 “臣惭愧……”黄福脸上露出惭愧,朱高煦摇头道: “其中,西北铁路还分出了张家口前往定襄、九原、五原三县的铁路,里程一千余六十五里,造价三百八十万贯,工期四年。” “去岁,朝廷岁入田赋七千六百万石,布帛六十二万五千六百匹,丝绵二百三十万余斤,绵花绒二百万余斤。” 朱高煦话音落下,黄福也作揖道:“臣领命告退……” 毕竟买了国债后,一年内就不能退钱,对于许多人来说,一笔钱一年不能动,这很难让人接受,不过朱高煦也不指望国债投入市场后就会有很多人买入。 “若是再提高医护俸禄,每年支出恐近百万贯,请陛下三思……”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就会知道银行是值得信任的。” 别说人口,就连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见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乐年间制定的银行政策。 “去岁行政支出二千七百四十二万贯,六军都督府支出一千八百二十七万贯,政策支出六百八十万贯,合计五千二百四十九万余贯。” “这段也……”黄福面露难色,朱高煦抬手制止: “还有哪几段不行,你一并说了吧。” 他们的年纪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学毕业的学子。 只可惜,迁徙所需的资源不能凭空变出来,迁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简单。 有的选择回家务农,有的选择去城里闯荡。 唏嘘之余,朱高煦脑中浮现朱瞻壑背影,嘴角不免挂起笑容: “你小子最好能完成我想做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