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6章 洪熙三年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故此,吩咐了亦失哈与六部将山东旱情控制好后,他便继续埋头处理奏疏,目光紧盯吏治。 他们试过将许多物质添入火药中,但都达不到提升威力的结果。 朱高煦语气略重,胡纶闻言立马作揖退出殿去,只留下刘勉站在原地。 几年的时间过去,他粗壮了许多,年纪也随之上去。 “好,我知道了。” 趁着这个机会将锦衣卫精简,这样反倒能让西厂放开手脚针对国外。 兴许是被朱高煦对付孔府的决绝给吓住了,庙堂上那帮老蛮子倒是没有再找他麻烦,每日只是低着头处理政务。 若是这份奏疏是西厂和锦衣卫的,朱高煦倒也就不说什么了,但这份奏疏来自他返回昆明的好大哥朱高炽,这就让他有些挂不住面子了。 “回陛下,暂时没有进展。”赵淳汗颜,他接手军械院近十六年,但对于火药的研究却一直停留在颗粒黑火药的阶段。 明明只是一座海港,但由于常年运输往来金银铜锭,此地的发展无疑得到了大明朝高度的重视。 “对于开封到郴州这段我是比较有信心的,但郴州到广州需要翻越山岭,我们能否做到问题很大。” “我准备在西北铁路修抵西安后开始修建西安经洛阳、开封,抵达济宁的中原铁路。” 对于这件事,朱高煦脾气比较大也正常。 “三条铁路合计造价二千七百万贯,郴州至广州路段最少需要十年时间。” 结束西南战事的张纯接手了北洲宣慰司,而接手东洲宣慰司的,却是在吕宋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蒋贵。 “陛下,银行储蓄已达一千六百余万贯,许多官吏也放下戒心,开始将俸禄存入其中。” 在他看来这群人不论贪腐,暂时养着,待国库出现问题再动手也不迟。 “南洋、东洋已经开始进行纠察,等这些结束后,纠察就会对小西洋的军队进行纠察。” 在此之前,他得好好收拾自己的东西才行。 “看来,世人都觉得我好大喜功……” 西门港,作为一座新兴没几年的滨海城池,它的规模却并不输一些大明江南之地的大县。 “还万岁呢?”朱高煦将奏疏丢在地上,胡纶心里一紧,不免上前捡起来翻阅。 “宣慰使,这是这次矿区送来的文册……” “这个季度一共产出黄金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两,白银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两,铜锭……” 对于他们,朱高煦也不准备搞什么迁徙,而是就地安置赈灾。 七月,在蒋贵成功接手东洲宣慰司的时候,胡纶也查清了山东的案子。 刘勉刚刚上任,而且还是从西厂中提拔,这件事自然怪不到他头上,所以只有他自己主动担责了。 黄福是担心朱高煦不满意,郭资是担心朱高煦好大喜功,一口气要把这些铁路全都修建。 夏原吉、黄福这群人并非不好,只是身上总有点儒生的脾气,朱高煦与他们共事还行,相处却觉得难受。 在他没有熟悉兵马前,他暂时还不好对这些金银铜矿下手,但日后可就难说了。 检查的兵卒将密封的车厢打开,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 “在此之外,朝廷的三条铁路国债已发行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余贯,购买超过一年的,已经支付近八万贯利息。” 大明的许多政策已经实施,现在效果来看还不错,去年的人口也稳定新增二百万,远超朱高煦预期。 见状,朱高煦将目光放在了黄福身上,黄福则是给朱高煦带来了好消息。 他在回应去年西厂和杨彬上报的海军帮忙作战一事,朱高煦颔首: “你自己看着办,你办事我放心。” 他身穿武官袍服上前接旨,同时作揖道:“臣王任,接旨……” “臣领旨!”刘勉作揖应下,见朱高煦没有继续吩咐什么,这才小心翼翼的离开了武英殿。 “西南铁路无法修通,现在只能另辟蹊径了。” 一名掌事拿着文册走来,兴奋说着王任这几年积累的财富。 再让锦衣卫继续摆烂下去,西厂迟早会被传染。 如果地方发生叛乱,北京只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就能组织军队抵达南京和西安,最多三天半就能抵达广州,五天就能抵达哈密。 “我现在要你对锦衣卫进行裁汰,裁汰的锦衣卫皆平级授散阶,但世袭降阶。” “说吧,希望是好消息。” “臣领命!” 他去年刚收拾孔府,今年山东若是就爆发旱灾引起百姓流离失所,那庙堂上那群老蛮子肯定会抓住这个点不放,引用天人感应之类的说法来攻劾他。 接下来几日,他调派兵马接管了大明在南国设置的大大小小六百多个矿坑,也经过调查得出了东洲宣慰司金银矿的产量。 兴许是早就猜到了结果,对于四条铁路的情况,朱高煦反倒是高兴大于难过。 “赐座……” 简单来说,事实确实和朱高炽形容的一样,山东大部分百姓都有积蓄,但也有许多百姓存不下来积蓄,因此在这场旱情中过得十分狼狈。 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尽管已经是不惑之年,但他相貌看上去亦不过三十出头。 尽管说大明朝的国库充盈,绝对可以负担起这些铁路的建造,但这么一来,一旦朝廷遭遇一些类似山东旱情的突发灾情时,无疑会显得十分被动。 “陛下不用忧虑,日后他们自会知道陛下苦心的。” 杨展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倾听着朱高煦的抱怨,不多时等他们走出太学,乘车返回紫禁城的时候,杨展才作揖开口道: 只是面对他的回答,朱高煦颔首表示同意: “滇越铁路无法修抵昆明诚然可惜,但湖广铁路的郴州至广州段能克服,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如此一辆辆马车经过盘查,最终进入了这条巷子的最里面。 这个时间不止是军队调动时间,也是各地商品互通的时间。 他相信洪熙一朝留下的“遗产”,足够让后世人知道他是位怎样的帝王。 自哀自怨那不是他,他不做首鼠两端的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