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83章 远征克什米尔 (第1/3页)
五月,似乎是为了给朱高煦一些烦恼,初九广东广州等府发生飓风暴雨,潮水泛滥成灾,溺死五百余人,漂没房舍一千六百余间,损坏仓粮五万余石。 灾讯传至京师,朱高煦遣派西厂都指挥同知胡季巡查,并令广东布政司及湖广布政司赈灾发粮,以十五岁为成人,成人每月三斗,孩童每月二斗。 七月初,胡季上奏广东灾情属实,朱高煦下旨蠲免广州百姓赋税,从交趾所驻大明银行取国库钱三十万贯购米七十万余石运往广州、惠州、潮州等府赈灾。 广州城经过清理,银行储蓄经过清点而无缺少。 朱高煦复下旨意,着胡纶自广州等府所驻银行取钱二十万贯,敕令广州布政司拆除受灾屋舍,官府出资重修屋舍,所募工人,皆以灾民为主,每日工钱勘定四十文,以工代赈。 与此同时,朱高煦手书发往广东报社,手书刊登《广东月报》。 【朕闻广东遇飓风龙挂之袭,百姓惶恐流离,心情难安,今手书月报,安抚民心,给予承诺……】 军吏的话提醒了李英,虽说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特产是黄金白银,但当地沙漠化严重,绿洲比较稀少,加上道路崎岖艰难,与外界交流并不密切,极其缺乏物资。 “衙门来人了?” 合上报纸,一个穿着旧衣服的青年对面对身前一群的百姓解释了报纸上的内容。 李英无奈说完,这才将目光放到身后的缴获上。 相较于他的繁忙,此刻的李英却是激动地无以复加。 朱高煦这篇手书洋洋洒洒数百字,表达的意思也十分清楚。 只可惜,老天并不希望他轻松下来。 想到这里,朱高煦就不由得火大。 “我已经让广东的官员开始拆除被飓风损害的危房,朝廷会出钱粮帮你们修建新的房屋,受灾的百姓也会有口粮可以吃,十五岁以上的每个月三斗,十五岁以下的每个月二斗。” “宣太子入殿!” “嗯,你知道就行。”朱高煦摸摸八字胡,嘴角挂着笑意: 历史上的永乐十八年,也就是自己的洪熙三年。 整个城池的建筑分为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宗政府和防御工程设施。 那跑来的汉子叫嚷道:“来人了来人了,衙门带着粮食和水泥还有钱来了,说是各村村吏前往镇上领取钱粮和水泥,王吏员让我来叫伱们去镇上,男的全部去!” 他放下朱笔起身走到朱瞻壑身前,将他扶起来的同时上下打量。 “感谢朝廷为我们解围,这是我们存下来的金银,只有用它们才能报答将军对我们的恩情。” 得知广东灾情得到控制,百姓开始重新修建家园,朱高煦也略微舒缓了一口气。 况且以这一战的情况来说,明军的实力远超他们的想象,仅仅两千人,便击溃了宰因率领的近万军队。 李英如此说着,他麾下的武官也按照他的吩咐进行cao作。 “娘地,这南边的蛮子首级也不值钱,没赏银老子都认了!” 零下的天气加上高原气候,兴许只有常年生活在这片高原的人才能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艰苦作战。 思绪间,朱瞻壑退出了武英殿。 “他与马哈木的勾结,岁初便有人借着朝贡来告诉我了。” 半天后,他们沿着河流来到了象雄城,而这里似乎已经经过了战火摧残。 兴许是他不再想李英的事情,故此这件事情也被他面前那堆繁重的给压到了深处。 在雪山作为背景的河谷中,此刻正爆发着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应该不是假的吧,皇帝不是前几天才让人给我们送粮食了吗?” 好在他养气功夫不错,稍微舒缓了情绪后,他便继续沉下心来处理奏疏了。 “我正值鼎盛,所欠的帐会自己还,等到你即位的时候,我自然给你留下充盈的府库,你儿子即位的时候,你也要这么做。” “西边还有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蒙古人,他们未必不会卷土重来,故此你日后若是即位,也不能掉以轻心。” 驻扎喇萨的乌斯藏都指挥使李英得知消息,当即派人加急将奏疏送往北京,同时自己亲率两千军队驰援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并征募喇萨和羌塘等地的五千牧民为明军运送补给。 瞧着他退出的背影,朱高煦也隐隐有满意之色。 当然,最令李英等人头疼的,还是朝廷给不给他们记功,另外这些蛮子的首级又能得到多少赏银。 近千骑兵一手持马枪,一手持短锤,他们在溃乱的乱兵之中横冲直撞,将数千克什米尔王朝的军队蹂躏的精神崩溃。 武英殿内,朱高煦呢喃着,脑中也似乎闪过这个画面。 “杀!!” “算是件好事,这庙堂不够圆滑是待不下去的,太刚正的人只能是臣子,若是君王,那便是天下的灾难了。” “赈灾粮食会发三个月,三个月后我希望你们好好生活。” 同样是九月中旬,在北京还沉浸在晚秋的时候,青藏高原的阿里地区却已经进入初冬。 如今的大明疆域广大,政务也繁杂,加上驻诸国的礼部属国馆也有政务,故此即便他下放了不少权力,但奏疏依旧日渐增加。 其中王宫占据山头,寺庙位于东北向的缓坡上,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山麓和山坡上,而防御工程设施组织在各区之间,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 “南边……” 见朱瞻壑嗅觉灵敏,朱高煦颔首示意他跟上,一边向自己的位置走去,一边开口说道: “那阿力台有反骨,却无实力,故此想要拉拢太平、把秃孛罗、马哈木等人结盟来对付朝廷。” 李英他们战胜返回时,前任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思公失监的孙子思若满剌正在率领上百名官员等待他们。 如此想着,他也渐渐从李英擅自出兵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见到了。”朱瞻壑点头:“如今已经修出七十余里,按照这样的进度,四年内修通没有问题。” 朱瞻壑这话很悦耳,朱高煦也轻笑道:“日后是海洋的时代,若不是担心日后的儿孙无法对付漠北,我也不会如此劳心费力的修建铁路,迁徙人口前往。” “除此之外,房屋修建都招募灾民自己亲自修建,让你们看到朝廷的诚意,同时工价每日四十文。” 三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