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3章 孝子慈孙 (第1/3页)
“我还以为我爹会把人都杀了,没想到除了王佐,其余勋贵只是夺爵,倒是文武官被杀了好几百。” 五月的陇川府衙里,面对朱瞻壑的这句话,江淮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总归还是需要人办事的,况且你觉得夺爵的惩罚很轻,但这已经很重了。” “原本能富贵几百年,被他们这么一折腾,除了故里的宅子和田产,他们便不剩下什么了。” “以陛下的脾气,这些人连带后代恐怕都再也没有走上庙堂的机会了。” 江淮唏嘘一声,同时也对旁边坐着的张渤海、高观说道: “这里就我们四个人,我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王纪这群人死有余辜,他们贪墨的钱粮也被朝廷重新调拨回来了。” 田间,许多百姓正在劳作,他们的鞋子被放在了田埂上,人穿着廉价的粗布衣干活。 “陇川铁路还有一百七十五里,我希望接下来这一年时间能好好的将铁路修建好,实现陇川直通小西洋贸易市场的目标。” 与他一起坐在车里的,除了亦失哈外,还有户部尚书的郭资。 “这样回本的速度太慢,倒不如去买国债,但现在国债也不发行了,我们便是有钱也没有花的地方。” 不过由于天下工程繁多,百姓多能打工赚钱,所以增加的倒也不算多。 “就是吃喝玩闹的地方。”朱棣回答干脆,听得朱高煦一阵无奈。 “如此一来,百姓得了好处,朝廷也同样,唯有私盐贩子亏了钱。” “沿海和内陆的多处盐场都在朝廷手上,现在铁路修通后,运输的成本便降低了下来。” 一盘围棋,朱祁钺能悔棋几十步,而朱棣却一步都不能。 那二十三位勋臣用爵位换了一条命,但他们的权力与金钱都被剥夺。 “嘘!” “田都卖了,那村民去城里做工吗?”朱高煦继续询问,老农也跟着回答: 郭资双手合十作揖,此刻马车也停了下来。 “私盐想要杜绝倒是简单,就是看盐怎么贩卖。” 单凭一个铁路工程,便养活了数百万人,而整个北方人口至今也不过才三千八百余万。 “宣他进来吧。” “您且问,但凡知道的,我一定都告诉您。”老农拿了钱,自然要办好差事。 最终在洪熙七年六月初十,徐增寿得到了他晚到十九年的公爵,不过这次不是追赠进封的定国公,而是原本属于徐辉祖那一脉的魏国公。 老农说起南边的煤矿,当即便兴奋了起来,不断的说着在煤矿里挖矿多么多么好,自己儿子才去几个月就攒了小十贯,打一年工快赶上种十年地了。 “逾制……”听到这两个字,朱高煦这才开口道: 可以说,整个顺天府内老老实实种地的,基本都是三十往上的人。 朱高煦由浅到深的询问,老农闻言也道:“这个我不太知道,我没读过书,但听我儿子说,买一亩地等二十几年才能回本。” 他兴许不高兴,但他的几个子嗣却十分高兴,只是不知道他的子嗣又能不能如他这般懂事识大体。 王瑄常年带兵在孟养、木邦、缅甸等宣慰司镇压不服管教的土司,王涣是西厂官员,所以朱瞻壑的身份并不容易暴露。 一时间,户部那边的行政开支瞬间减少了十余万贯。 “请一位前来问问。”朱高煦抬了抬下巴,示意亦失哈去请田间干活的人。 不过在许多人眼中,他们被夺爵并不奇怪,毕竟他们之中许多人的功绩根本就达不到封爵的程度。 老农见状也被吓了一跳,他这辈子还没有几个乡绅对他行礼呢。 “若是朝廷提高赋税,将现在的十税一改为二十税三,那这些田地得好多年才能收回成本啊……” “不敢不敢,乡绅既然无事,那我便去种地了。” “这北京的田,大约多少年才能回本?” 那老农上了岸,亦失哈就从怀里取出一枚钱递给了他,瞧他喜笑颜开的模样,估计不是十文就是一百文面额的新钱。 “城里、镇上,基本都去打工去了,不过现在打工也不好打,基本都去南边的房山挖煤去了,那里工价高,就连我儿子……” 财政搞不好,北方的工程一停,北方的经济虽然不至于回到一开始,但提升的空间便注定被锁死了。 朱高煦皱眉看向自己父亲,朱棣见状也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这钺儿喜欢学我,我这有时候把俺说了玩,这小子便学去了。” 类似朱高煦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毕竟自大明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田产和宅院便成为了硬通货。 “好,这不错!”听到庆典,朱棣脸上露出笑容。 朱瞻壑太子的身份在陇川府只有江淮、高观、张渤海、王涣、王瑄几人知道。 朱高煦假装感叹,老农闻言脸色一变:“提高赋税……额……嘿嘿……” “当下朝廷的盐税每年是七十余万贯,若是依靠铁路来运输,那大概可以增加到二百万贯左右。” 老农的话倒是道出了国债的受欢迎程度,不过现在朱高煦也不敢再继续大发国债了,毕竟必须要修建的铁路就那几条,其它要么修不了,要么没必要。 亦失哈也不含糊,当即从中选了一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农。 朱高煦对老农作揖,这让郭资和亦失哈等人纷纷紧张跟随他作揖。 吩咐了二人后,江淮便与朱瞻壑说道:“陛下还没有下调走你的旨意,既然如此,你就暂时担任府衙的仓攒吏。” “主要还是行政开支太大,如今随着铁路不断竣工,铁道兵马司也在不断地扩编。” 可以说,在老农的描述中,京城四周的许多城镇乡村基本都是依靠农业、冶铁、挖矿、制造机器等工弄业为主的生活,这也是当下整个北方百姓主要的生活环境。 “老先生你说你是王村的,不知道这王村每家每户有多少田,若是我想买,能买到多少。” 虽说现在吏员将目光投向了朝廷的工程,但这总比从百姓头上拿钱要好多了。 “这倒是,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