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6章 万国来朝 (第1/3页)
“这就是天神孩子所居住的地方吗?” “和我们居住的相比,似乎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天神更近……” “没错,他们有会动的黑色大蛇。” “还有能抽出水的银色怪物。” “他们居然把珍贵的铁用来修建道路,天啊……” 煌煌大明、睥睨万邦。 在洪熙八年的上半年里,先后从东西洋赶来的各国使者与国王见识到了铁路、火车,以及大明百姓富足的生活。 在这个全球大部分人都吃不起饭,穿不起新衣服的时代,大明的百姓却已经很少有人穿着粗布麻衣。 这种衣服在永乐年间出生孩童的印象里,似乎是只有下地干活时候才会穿着的“工作服”,而日常中他们基本是以绢布材质的成衣来充当常服。 铁路的不断修建,让西北之地的百姓也可以在几天时间里品尝到江南的粳米。 曾经江南农户只能一石作价三百五十文的稻米,如今普遍价格在四百文一石左右,而西北之地的稻米,曾经它们的价格在五百文一石左右,而今却降低到了四百五十文。 只要吏治清明,办事效率保持一个高水平,那凡是铁路经过的地方,恐怕已经很难存在所谓的饥荒问题了。 至少在当下的气候背景来说,饥荒问题已经很少出现了。 百姓的安全问题也不用担心,大明常年一千五百万贯的军费支出让它常年维持着近六十万陆军和十万海军。 这看似不多,但如果补给不成问题,那明军兴许可以打到大洋彼岸。 当然,土地并非越多越好,毕竟治理蛮荒之地不管在哪个时代,一开始都是需要投入的。 诸如辽东、渤海、大宁、河套…… 永乐十七年间,大明至少在这四个地方投入了不下五千万贯,才让这片土地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现如今,这四个地方每年带给大明的收益如果折色下来,其实也不过才三百万贯,正常来说,需要最少十七年的时间才能回本。 十七年,这对于许多皇帝来说,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他们的执政时间,毕竟在朱高煦以前的时代,皇帝平均的执政时间也不过六七年罢了。 在这个以皇帝意志为推动力的时代,这个时间足够许多皇帝放弃,但朱高煦没有。 如今的他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可他的身体依旧健朗,而他要做的就是将三宣十慰与西北之地、漠北之地拿下并实控。 花钱的事情在他这一代做完,并且他也要为儿孙积攒足够多的财富。 他的余泽,必然要让儿孙享受最少百年,而这就是他当下的目标…… “砰砰砰!!” 沉闷的礼炮声作响,大明门阅兵广场上,从山西、陕西、北直隶等地调来的六万骑兵与四万步兵正在进行阅兵典礼的彩排。 大明门阅兵广场南北宽二里,东西长六里。 在它的南北方向各自修建了长达六里的混凝土阅兵台,上下高三丈,足够十余万人在这里观看阅兵典礼。 如此宏大的工程,使得经过此地的各国使臣瞠目结舌。 当然,他们的惊讶除了这项工程外,主要还是那随时在彩排的十万兵马。 即便是当下国家实力仅次于大明朝的帖木儿国,想要从各地抽调十万兵马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样容易造成中央在地方上的实力空虚。 反观大明,抽调十万人不用来打仗,反而用他们来彩排,并且这十万人都是甲胄明亮的百战精锐,所有国家的国王与使臣在看到他们的时候,眼底充斥着畏惧与羡慕。 “相比较上次,这次我们的出访更为顺利,大明的铁路已经从他们的首都修到了新兴的甘肃。” “他们的火车速度比我们上次出使时要更快,只是五天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从凉州到北京的漫长路程。” “这段距离,相当于从撒马尔罕到伊斯法罕,或者更遥远。” “我无法想象,如果他们将铁路从哈密修到讹答剌,那我们将面对何种强大的敌人。” “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就连察合台、月既别的使者也在担忧这个问题。” “当然,更让我们忧心的,是这里的平民。” “礼部的官员告诉我,大明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一亿,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宛若噩梦的消息。” “他们告诉我们,大明的军队已经削减,如今只剩下了七十万,并抱怨这点军队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平民。” “七十万,这样的数字我只在那些喜欢夸大自己实力的书籍上看过,而在大明,这并不是夸大,反而是一种谦虚。” “他们可以抽调十几万军队来进行一场表演,这些军队穿着厚重的铠甲,其中大部分都是骑兵,不会少于五万。” “这位大明的洪熙皇帝,我们眼中博格达彻辰汗在向来到这里的各个国家彰显自己的实力。” “很显然,他们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我所看到的地方,数十个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在见识到大明的强大后,都打消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包括我们……” 马车上,负责记录帖木儿国此次出行日志的盖耶速丁将他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记载在了他的日志上。 坐在他的旁边,帖木儿国苏丹沙哈鲁的长子兀鲁伯望着车窗外的十万军演大军表情凝重。 三十一岁的他已经担任河中地和突厥斯坦的总督长达十六年,主要防范的对象就是北边的月既别人和东边的察合台人。 从上次出使大明过后,大明就给他留下了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印象,并且面对不断向西北修建的铁路,他也无时无刻都在担心。 尽管在他看来,大明所拥有的土地远比西域和河中地区肥沃,但大明的铁路却在告诉他,那位神圣且不可战胜的大明皇帝正在将目光投向西北。 “告诉使团的所有人,对大明的官员一定要恭敬。” 兀鲁伯下达了他来到北京城后的第一条命令,而这条命令在众人看来显得无比英明且正确。 但凡得到了大明准许并来到大明的国家,只要见识过大明的强盛,便很难再提起任何与之为敌的念头。 哪怕此时的帖木儿帝国在沙哈鲁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可他们依旧畏惧这个在十几年前仅仅派遣一支舰队就差点从他们手中夺走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