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5章 东风入律 (第1/3页)
“诶唷……” “怎么了怎么了?哪里疼?” “张御医!” 五月,当呜呼声在一个数百里大湖泊畔的绿柳庄园内响起,着急忙慌的女声也跟着响起。 昆明医院,一个占地数千亩的三司级医院,它有内外科医生六百余名,学生三千余名,既是学校,也是医院。 随着大明对物理、化学、生物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也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其中,解剖学让医生对人体器官有了正确认识,而显微镜的发现和使用让医生认识了细胞,细菌的发现则是让医生了解了天花、霍乱、鼠疫、结核、炭疽这些世纪大病的病理和预防方法。 昆明与交趾两大西南医院,主要是研究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疟疾等雨林和高原类高发病。 正因如此,当三高的朱高炽入住昆明医院,当地医生很快就诊断出了朱高炽的病因。 “没事,应该是肥胖引起的痛风,和主要病因无关,只需要把脚固定别碰它就行,现在主要注意控制饮食,尤其是糖分不能摄入太多。” 一座清幽小院内,五旬的一名御医只是随意看了看朱高炽的情况,便判定了他疼痛的原因。 判定的同时,他也不免有些头痛道:“殿下这三高引起的并发症太多,糖尿病是主因,另外还有痛风和其它心、肺、肾疾病。” “虽说陛下已经让太子殿下携带京中御医前来,但……” 张御医摇了摇头,这让旁边的张氏和朱瞻基脸色一变。 母子二人心中忐忑且绝望,而朱高炽躺在病床上,脸上发红且油脂旺盛,喘着粗气。 在他旁边放着一个个充满气体的猪膀胱,而这里面则是装着纯净的氧气。 氧气的制造和提取并不困难,这项欧洲人在十八世纪就研究出来的技术,大明早已在太学的研究中所得到,只是费用昂贵且手段单一罢了。 一个个猪膀胱看似便宜,但连带里面装着的氧气,每个都价值上百文。 若是用来呼吸,也不过十几个呼吸就能消耗一个,平民根本消耗不起。 当然,朱高炽没有这种烦恼,只要他感觉呼吸困难,旁边护理的两名实习医生就会为他戳穿一个猪膀胱,用橡胶制成的医疗管输送到他的鼻腔中。 见到他呼吸困难,两名实习医生当即为他供应了一个猪膀胱,而这里放置的猪膀胱起码能让朱高炽两刻钟内呼吸顺畅,至于其它的氧气膀胱则是还在制作中。 “这氧气能不能备多一点,我看着他呼吸难受。” 张氏声音带着哭腔,张御医闻言惭愧道:“氧化汞取氧速度快不了,不过请王妃放心,殿下的氧气绝不会中断。” “那就行。”张氏抹了抹眼泪,朱高炽居然还有兴趣打趣道: “唉,我看呐,我估计就要交代在今年了……” “呸!别说不吉利的话。”张氏连忙啐了一口,朱瞻基也颇为无奈。 他没想到老头刚经历了生死,居然还有心情开这种玩笑。 “不说也没用啊,张御医都说药石难医,只能控制,我不是死在病床上,估计就是死在路上。” 朱高炽呼吸顺畅了不少,调侃道:“要我说还不如死在府上,也方便埋葬。” “对了,瞻基你让人给我修陵墓没,赶紧开始修吧,别我死了还得停棺几年,指不定都发臭了才下葬。” “爹,您少说两句吧。”朱瞻基无奈叹气,朱高炽则是啧啧几声。 “你们看看你们,愁眉苦脸的模样,怎么感觉像是你们快走了啊?” “唉……我这都活了五十岁了,也值当了,你没看看你那几个爷爷,活过五十的都没几个。” 朱高炽这话也没说错,朱元璋二十六子,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七个了,其中活过五十岁的只有十个。 这么看来,他如果真的以五十岁的年纪去世,那也算得上“高寿”了。 “你不与好的比,只顾着与差的比,没良心的。” 张氏哭哭啼啼的叫骂,朱高炽见状也不反驳,只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瞧他这模样,张氏恨铁不成钢,而张御医则是作揖道: “殿下,您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但后续的情况还是得看后续。” “既然您的病情已经稳定,那臣先让人奏报陛下了。” “奏报陛下吧。”朱高炽点头道:“另外让太子殿下也不用来了,跑来跑去也挺折腾的。” “是……”张御医见状退出了小院,连忙让人将消息发往北京。 待消息送达北京的时候,却已经是五月末梢了。 朱高煦看着张御医所写的奏疏,眉头紧皱的同时将奏疏递给了身旁的亦失哈:“现在可以把消息告诉我爹了,连同奏疏一同。” “陛下,那殿下那边……”亦失哈询问,朱高煦则是颔首道: “让他去看看吧,刚好也可以看看西南现在情况如何。” 朱高煦如此说着,亦失哈也开口道:“太上皇那边也快从南京回来了,是等从南京回来告诉,还是现在就告诉?” 亦失哈担心朱棣得知大儿子的情况,着急之下前往西南。 “现在就说吧,我爹不会不知轻重的。” 朱高煦还是比较放心老头子的,尽管老头子在北征的事情上比较着急,但在其他事情上,老头子还是识大体的。 以他现在的情况前往西南,即便有抗疟粉,但也不好说是不是百分百安全。 况且云贵高原是心脑疾病高发地,朱棣这年纪过去确实不太好,现在的医疗手段面对脑梗和心梗等疾病可以说毫无办法,朱棣不会冒这个风险。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稍微舒缓了一口气的靠在椅子上。 老大没事是最好的,但就老大的病症来说,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绝症。 兴许真的如奏疏一般,老大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陛下,工部尚书黄福有事启奏。” “宣” 殿外响起唱礼声,朱高煦下意识准奏,片刻后黄福便走入偏殿内作揖道: “陛下,江南铁路从宁波到南京的路线已经制定,可以率先修建了。” “既然可以修建,那就修建吧,另外通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