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东风入律 (第3/3页)
的是一名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
在码头上,数千名翘首以盼的官兵和数百名紧张的流配罪民在紧张等待着。 随着船上的五千余名兵卒走下甲板,一名武官这才上前对四十多岁,身穿麒麟服的张纯作揖道: “伯爷,北洲宣慰使孟懋前来接替您与诸位兄弟。” 那武官一开口,张纯便笑道:“你小子倒也不用那么客套,我与你父亲相识多年,这北洲宣慰司有你看着,我心里也十分放心。” “对了,东洲宣慰使的舰队呢?”张纯看了看孟懋身后,孟懋却道: “他们先一步往南边去了,毕竟金银主要在南边,运送金银返回中原最为重要。” “倒也是。”张纯抚了抚自己的长须,同时对四周吩咐道: “帮弟兄们搬运东西,熟悉熟悉地方后再搬运黄金上船。” “遵命!”四周声音沉闷回应,孟懋则是看向了那身穿布衣的数百人。 “张叔,这……” “这些啊,这些是我在当地发掘的好苗子,准备举荐他们参军。” 张纯笑道:“他们已经通过考验了,带他们回去从小兵做起,也算为他们的父辈戴罪立功了。” “对了,我还是先和你说说北洲的事情吧,这……” 张纯开始交代起北洲宣慰司的情况,同时也带着孟懋走向了一旁的酒肆坐下。 酒肆的伙计开始上饭菜,张纯也带着孟懋一边说一边吃。 北洲宣慰司发展十三年时间,如今人口已经多达三十余万,其中半数都是当地的土人女子。 在这里,娶妻纳妾不受约束,只要养得起,想娶多少娶多少。 此外,当地的耕地也开垦了二百余万亩,方圆近千里都没有成规模的土人。 依靠中央谷地的这二百万亩耕地,每年有近一百八十余万石粮食产出,其中能供给给南边东洲宣慰司的多达三十余万石。 故此,南边东洲宣慰司的人口也很难增长,毕竟北方也才刚刚吃饱没几年。 除此之外,北洲宣慰司每年能开采出的黄金白银也不在少数,所以张纯刻意提醒道: “这北洲的金银并不少,但若是你要动手,也得有个度才行。” “张叔,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这次是奉了太子的教令前来,北洲的金银我是不会动的。” 张纯的话刚说完,孟懋就回绝了他的提议。 如孟章一样,孟懋也是十分正直的性格,正因如此孟冉才会觉得自己大哥会动手打死自己。 孟懋知道海外的许多官员贪污,但他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他只能约束好自己和手下人,至于检举其它人,那是他父亲都不敢做的事情。 “太子的教令?” 张纯略微诧异,完全忽视了孟懋说不动北洲金银的事情。 他刚来的时候何尝不是这么想,但时间长了,看着仓库中金银越来越多,即便再怎么坚持,却最终还是抵抗不住贪念。 他是如此,孟懋恐怕也不会好到哪去。 “西夷袭击了昆仑角的宣慰司,陛下担心西夷日后会从他国得知北洲和东洲的消息,故此准备扶持一些势力在北洲和东洲的东海岸。” “我这次来,主要就是扶持几个部落成为宣慰司的耳目。” “如此一来,即便西夷登陆东海岸,我们也能有所准备将他们驱离。” “宣慰司接下来的发展,恐怕会向着海门县倾斜,依靠海门县来巡视南北海域。” 孟懋说完了情况,张纯这才颔首道:“这北洲虽然不如东洲资源丰富,但仅是这谷地便可以开垦数千万亩耕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只有在这里开垦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让南边的东洲三国心甘情愿为朝廷挖掘资源,这么看来,你肩头的担子很重啊。” 张纯唏嘘几声,孟懋却笑道:“无碍,若是连这点苦都吃不了,何谈忠君爱国?” “嘭!” “小心点!” 杂乱声响起,孟懋侧目看去,却见一辆马车上的箱子栽落,滚出一堆白银。 “小心点!” 张纯突然叫嚷一声,那几名兵卒闻言连忙作揖,随后将散落一地的银子给装了回去。 末了,他们将箱子重新固定在了悬挂“张”字旌旗的板车上。 类似这样的箱子,整个板车上还有好几箱。 以刚才跌落的白银数量来看,一箱起码有好几千两,而这一车恐怕有不下两万两之多。 类似这样的板车有十几辆,并且都悬挂着“张”字旌旗。 “昔年父亲说张叔也算忠直之人,现在看来……” 孟懋在心底叹了一口气,表面却云淡风轻的对张纯作揖道:“张叔还有什么要和我交代的吗?” “没有了,这宣慰司就近千里的大部落都被我攻灭招抚,剩下百来个小部落,即便全部一拥而上也未必是你的对手。” “若说真要交代什么,那你就别怪我多管闲事。”张纯抚须笑道: “这北洲的女人虽然别有一番滋味,但你毕竟是国公府未来的继承人,碰她们可以,但子嗣还是预防些别诞下。” 孟懋还以为张纯会交代自己什么重要的事情,却不想居然是在交代小心女人。 闻言孟懋十分无语,心想果然是太平无战事,便连张纯这种洪武年间就从军的老将都没了防备。 “小子谨记,张叔您先忙吧,我四处走走看看。” 孟懋不想继续和张纯讨论,现在的他只觉得张纯浑身都是铜臭味,浑然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石亨,给孟指挥使牵匹马来!” 见孟懋不想聊,张纯当即对人群之中一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普通兵卒叫喊起来。 闻言,石亨连忙从旁边马厩牵来了一匹马,毕恭毕敬的将马缰递给了孟懋。 “多谢。” 孟懋一声感谢,让石亨愣了下,反应过来后却见孟懋已经骑马往外走去。 瞧着孟懋的背影,石亨不免攥紧了拳头。 “大丈夫,当如是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