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幕后大神_第四百零三章 毕业季是躁动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 毕业季是躁动季 (第1/2页)

    我这么想,那些记者也同样这么想。

    我和牛遇在这探头张望呢,他们就像得到信似的,一下子钻了进来。他们挤开层层的保安,猛地撞击侧门。

    “这是记者吗?这就是匪徒!”保安说。

    牛遇更是气得直骂娘。

    他摸摸他那光滑可喜的脑门,可惜,有的东西,他哪怕聪明绝顶了,也想不出办法。

    ——这些不是普通记者。

    叫娱记。

    两者有很大区别。

    社会栏目记者,大多乐于讲理;娱记吧,偶尔就可以不讲理了。“啪叽”一声,把记者证往我们公司前台一拍,高呼有采访权,这我见过的,没十个,也有八个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娱记。

    “他们眼睛那么尖干什么?”牛遇暗暗叫苦。

    “……”

    我赶紧拉拉口罩,遮住自己。

    这时候说什么也力所不逮。

    “您好,能请教您几个问题吗?”有记者拿着话筒就过来了。旁边的记者忙不甘示弱,也把话筒递来,更有甚者,扑通一声,跪下来,在我腿边举着话筒。“受不起!受不起!”我忙说。

    那人就把话筒往我手里塞。

    我瞬间醒悟,后退一步,坚决不上鬼子的当。其中有名女记者,不知道是哪里人,说话尖团音不分,我得仔细分辨,才能明白她的意思。她张口就问我:“吴曼琳和苏和谈恋爱,告诉你了吗?”

    “告诉我什么?!”

    我当即被唬一跳。

    “他们谈恋爱。”

    那女记者说。

    “他们谈恋爱,为什么要告诉我?!”我被这阵势实在搞怕了。别看电视上采访多么繁花似锦,有多少人艳羡。其实那些明星都得要上什么商务沟通课,大概,或许是这个名称——这都是培育好的,我没接受过这教育,所以特别糟心。

    “呃……”

    那记者似乎没想到我会反问,有点混乱。后面有个摄像师,开口帮衬:“说他们是朋友!”

    “对,因为你们是朋友!”

    那位尖团音不分的女记者再次打起精神。

    “证据!”我说。

    女记者:“……”

    摄像师:“……”

    “您的意思,你们不是朋友?”那女记者灵机一动,反唇相讥。

    “我没这么说。”

    “可是刚刚您就是这意思!”

    我呵呵一笑:“我觉得你的问题挺不够朋友的。”

    “……”

    周围的记者很高兴,似乎明天报道“某某怒怼记者”就能写出来了。他们拍着照,闪光灯忽闪忽闪的。这时候我极其庆幸我戴了墨镜。

    没办法,镁光灯太伤害眼睛了。

    我不是那种专业受过培训的艺人,对这种光芒毫无办法。只能收拾得严严实实的,让自己好受点。

    “您能不能把墨镜口罩摘下来?”有记者醒悟,问道。

    “不能。”

    “……”

    接着就有人小声帮衬,问为什么了。

    “因为我怕被不法分子拿到网上去相亲。”

    一语甫毕,那些记者全笑了。“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我看了下手机,差不多半小时后,微电影就要结束了。给自己预留时间,赶紧走,这是一件好事。

    我现在这才意识到,为什么每次圈里有聚会,不等会议结束,大佬们都提前走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门口被记者粉丝给堵了,后果就像我现在这样惨烈。

    别看他们当面把我夸成幽默。

    反手笔杆子一弄,不知道什么后果。好在平时公司都有孝敬五大电视台,主流媒体不写坏,其他的,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那女记者反应也很快。

    她惊喜地问我道:“您说不法分子,您的意思是不是,国内不法分子很多啊?”

    这话就有点意思了。

    我不由皱眉,问她是哪家媒体。

    她客客气气报了一个三流媒体的名字。我瞬间不说话了。周围的其他记者也忽然意识到点什么,别看平时挺爱打听别人小道消息,胡乱挥舞笔杆,制造点假消息,但意识都还敏感的。

    他们一下子齐齐说起电影的事来。

    夸之前的《梁祝》好看,问有什么技巧。这其实也挺好说几句的。因为徐克的电影,有它独特的特色——色彩饱满。而我就“借鉴”了这套。大陆不少导演用不上这些,或者单纯为表现美与艺术,但徐克电影中用来渲染气氛,进行力量冲突的情况更多。

    比如《青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那抹翠绿,那抹鲜红!

    《梁祝》也一样。

    自始至终有这种色彩运用。

    打比方最后哭坟,红白黑,颜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全篇电影中加了点青灰色,压抑、悲痛、肝肠寸断。

    光的运用(如太阳光,烛光)和青色(山水树木)等颜色进行缓冲,让电影整体基调从前半段的暖黄色转化为后半段的青灰色,观众的情感,自然会随之改变。

    记者边听边点头。

    可接着一琢磨,有点不对味。

    “这、这怎么像学生答题啊?”有记者小声说。

    因为这本来就是答题啊!

    “不然,怎么回答?”我乐呵一下,“你答给我听听,让我学习一下?”

    “……”

    对方哽了一下。

    “我以为会说点感性的东西。”接着有其他记者插口。

    “唔,我不太擅长说些感性的话。”

    “可人家都说,电影是感性的啊!”那记者说道,“拍电影的人都是感性的,只有感性,才能拍好电影!”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