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727.上港集团 (第1/2页)
学习一个链接。 市值1500亿、累计分红逾300亿,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证券时报王一鸣证券时报网前天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之所以能够获得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地位,港口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开埠至今已步入第175个年头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的中部、“黄金水道”长江与沿海运输通道构成的“T”字型水运网络的交汇点,前通中国南、北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及江、浙、皖内河、太湖流域。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集疏运渠道畅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腹地经济发达。 现在,负责这座百年老港公共码头运营的是上港集团(600018),其是2003年1月由原上海港务局改制后成立的专营港口及相关业务的大型专业化集团企业。2005年6月,上港集团经整体改制,成立了股份制公司,2006年10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目前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港口类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 一直以来,上港集团将上海港的区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标准箱,连续八年稳坐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自2006年整体上市12年来,上港集团净利润已增长近四倍至115亿元,稳居行业榜首。 严俊现为上港集团总裁,他自毕业至今,围绕着码头事业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也见证了上海港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谈起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崛起之路、如何科技强港、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他如数家珍。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上海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与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将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成为引领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辐射全国的“龙头”。肩负新使命,上港集团正在谋划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上港集团,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上港集团总裁严俊,请他分享对港口业的理解与上港集团的发展之道。 坚持科技强港核心技术均“中国智造” 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图左) 嘉宾:上港集团总裁严俊 周一:上港集团自2006年上市至今,在践行高质量发展这一条路上有哪些经验? 严俊:上港集团多年来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公司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并跨入了4000万标准箱(TEU)的新阶段,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 要谈经验,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几方面:首先,一个港口的发展要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契合。上海港地处整个中国海岸线的中端,如果把中国海岸线形象地比喻成一张弓,那长江便是一支箭。上海港近几年发展最大的优势是来自于整个区域经济对港口的支持。整个长三角腹地,包括长江流域集中了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其中众多外贸企业为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地理位置和经济腹地的优势成为上海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坚持科技强港。去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岸线长约2350米,共有7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根据规划,洋山四期最终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整体作业能力为全球第一。 同时,洋山四期使用的核心技术均为“中国智造”,包括采用了国内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桥吊、轨道吊和AGV等自动化装卸设备。在最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方面,采用由集团下属的软件公司自主开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并且,洋山四期本身还是零排放的绿色码头,使用的桥吊、轨道吊、AGV均采用电力驱动等。 第三,集团拥有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上海港是个百年老港,有了这样一支技术、cao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员工队伍,也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最后,作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决策机制也更为完善。 周一:公司已是国内行业的第一,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从全球范围看,有没有对标的同行企业? 严俊:对港口企业来讲,和我们类型相同的主要有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和记黄埔(HPH),马士基码头(APMT),还有迪拜世界(DPworld)。 根据对标比较,这几年在整个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港口作业效率等指标上,上港集团基本上处在前三位。另外,资产规模、港口主业的盈利能力等其他指标也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建“互联网 ”平台公司谋转型 周一:公司净利润从2016年的60多亿跃升到了2017年的110多亿元,未来如何继续保持这样的盈利能力? 严俊:要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面临了诸多挑战。总体来看,近年来上港集团在业务布局上的战略是“巩固主业,适度多元”。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光靠码头主业来支撑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够的,在整个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都有很多和码头相关的产业可以去耕耘,例如纵向可以去做一些航运、物流链仓储等相关产业,横向则可以做一些其他产业的开拓。 上港集团需要在其他领域,包括在业务创新方面多动脑筋,可能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能够不断涌现。例如,我们现在依托互联网 技术做了一些平台建设,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致力于打造三个平台。一是以设备交接单、电子化为契机的覆盖全产业、全过程的平台建设,客户从门点开始,到装箱、运输、报关等所有信息都录入到这个平台,来进行业务的申报、集装箱的进港、海关查验、装船,直至离开码头。整个过程中,客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看到货物状况,所生成的产业链上所有的数据可以为各方所用。二是集卡预约平台建设,主要是来解决通过公路进入上海港的集装箱集疏运方式,建成后可以像打车软件一样对集卡进行预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