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东华门 (第1/2页)
“请,”扈蒙与李昉说道。 “日用,明远,还是你们来吧。”宋九谦虚地说。 三人同审卷,从官位上,肯定宋九为首。 宋九却在做着谦让。 来到中书,沈义伦与薛居正是喝茶的,并不比当初的楚昭辅强多少,可有一人不可忽视,卢多逊! 几人处理中书政务,宋九除了一点可怜巴巴的远见外,老到上还是不及卢多逊。 史书曾将此人刻画成一个小人,宋九有点儿不大明白,史书宋九没当真了,如赫赫有名的太祖三训,永不加赋,不杀柴家子孙,刑不上士大夫,宋九同样未看到。 宋九想不明白的是卢多逊并不是一个没有用或者如史书所说的小人,为何后来弄下台后,还被刻画成那样? 卢多逊是什么下场,宋九没有在意,他在意的是赵普的能力。 因此他做事很是小心,如袁廓知楚州数月,增赋税两万余缗,于是上奏表功。 宋九在书奏后批注:商税几何,两税几何?十余年前楚州大劫,我朝时渐渐恢复,然不及唐盛也。汝增赋税,利于朝廷,忠心可嘉,百姓生计亦不可忽视。 楚州不是宋九才来时的楚州,随着南唐拿下,汴水漕运越来越重要,楚州渐渐繁荣。然而楚州在后周那次屠城中戗害太严重了,虽恢复过来,如今只能勉强算是一个中州。 若连楚州一年都能增加几万缗赋税,那么宋朝赋税会暴涨一倍以上。 无论是从商税中敛来的,或者是从两税中敛来的。皆是不正常的做法。 宋九也不赞成哭穷免税,那样造福了百姓。却苦了国家。这就是宋九那天所说的利益平衡,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又分穷人,中产与富人的利益。 最好的做法是适度征税,合理征税。 对袁廓的做法宋九不是很赞成,但说得很委婉,你心意是好的,忠于国家,但要适度而行,因此让他进一步上报具体的增税。是哪里增的,亦批评亦嘉奖。 其他的都是如此,无论对错,或褒奖,或者激励,然后委婉的指出不足或者失误之处。 扈李两人虽没有宋九的官职高,但不能小视,两人很早就担任过中书舍人,不过让宋九担心的是李昉与宋琪与赵普的关系相善。可能是赵普派系的人。而且这个名字宋九是前世就知道的,能让他知道的人皆不是小人物。 所以宋九越加谦虚。 卢多逊处理政务老练是必须学习的,但卢多逊的骄傲不能学习,这要为以后铺下好底子。 三人谦让良久。最后宋九道:“李学士,你在作诗上十分善长,你来审阅诗篇。扈学士,你长于六体骈。你来审阅赋篇,我在儒学上不长。骈体上不长,来审策篇吧。” 扈李二人相视一眼,礼部试采纳了宋九建议,开始糊名誊抄制度了,殿试只糊名,未誊抄,以便让考官看学子的字迹。其实这样就可以方便作弊了,长久还是必须实行誊抄制度,但考虑到礼部省试得中,基本就中了,作弊意义不大,宋九也未进谏。 受宋九影响,如今同样实行了分数制度。因为策是宋九建议增加的,只有三十分,比其他两门分数略低。 宋九一直不作骈文,然而他几首小令传扬甚远,有人曾谈论此事,认为宋九几次科举不成,于是憎恨骈文诗赋,扈李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笑了下,先后点头。 实际宋九现在能勉强写一些骈文诗赋,然不能说善长,他来审策,策是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能打马虎眼,但要审阅诗赋,肯定会出现失误。 开始审卷,到了殿试这一关,人数不多了,一百多个进士,两百多个诸科。 审的是进士卷。 以分数高低定三等。 宋九将卷子一一打开观看,此次进士科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之地,包括巴蜀江南,有许多策子写得花团簇簇,字也写得好,珠光宝气,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策子观点长远,让宋九敬佩万分。然而他看上面的诗赋分数,不由笑了起来。此人大约与自己差不多,有政治远见,但诗骈不佳,因此让扈李二人打了很低的分数。 宋九一笔,给了其满分。 还有一个卷子,让宋九感到也很满意,让他给了一个高分,上面两个分数也极高,不出意外他就是状元了,不知道此人是谁。 但对这次阅卷宋九十分喜欢,因为这样一来,自此以后,他基本就成了真正的文官。 天色黄昏,宋九三人将卷子阅好,封存起来,宋九骑马来到河州。 回到京城后,宋九还做了一件事。 他看到铸造技术在提高,有的高班学子对物格学也越来越精通,于是画了火炮的简单原理与相关的草图,让书院学子研究。 但眼下缺铜,钢炮是不可能了,那个跨步跨得太大,二是它的威力宋九很怀疑,三是具体的技术宋九不清楚。是他提议的,然而宋九不是太重视。 看了看,又去看纺织机械的研发。 对它宋九十分重视,一旦成功,那么阻卜人甚至就可能一半部族能成功策反,威力远胜于火炮。 东华门放榜时间就到了。 放榜后,诸录取进士诸科生要带到讲武殿,觐见皇上与诸大臣。 宋九有些好奇,因为他想到了榜下捉婿的传说。 看了看时间,便装从中书来到东华门观看。让他失望,并没有看到有什么人来捉女婿,大约这时候进士仍不值钱。 但宋九心中清楚,自此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没有什么人捉女婿。但来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同时还围着黑压压的各地举子。 此次得中的举子数量惊人。不仅有一百多个进士,二百多个诸科。同时赵匡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