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唯利是 (第2/2页)
杯酒:“还是冰的,喝一杯去去热。” 握着酒杯满饮,老张咂了咂嘴:“爽快!” 他也没有抄起筷子,而是直接伸手抓了一把白灼河虾,上面还挂着几片生姜几根葱段。 飞快地把白虾扔到嘴里,又飞快地吐了虾壳出来,这虾虽小,滋味着实不错。 “说是今天回来,怎么拖到夜里?” “润州那里有点事情,丹徒西有个马场,天气太热,怀疑得了马瘟,还好无事,就是热着了。” “白沙马场吗?” “对,你家四舅就在那里,这一批马,是要卖到流求去的。” “当真是新奇,若是少时,谁要跟我说长江里能养马,只当是神话传奇。” “也不是当今智慧,春秋时就有的故事罢了。只是扬子江养马,以往较之草原,要麻烦得多。如今饲料成熟,技艺又有精进,自然大不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除了战马之外,各地对挽马的需求量极大。 伴随着普遍搞“大建”,加上特种挽马在耕地效率上,并不比一般一千斤左右的黄牛差,不管是中小地主还是小农,都比较喜欢这种挽马。 说到底,挽马可能承担的功能要更多。比如远行,挽马照样可以骑乘;比如拉车,挽马速度明显比牛车要快,拖拉货物的重量也不比犍牛要差。 最终还有一点,挽马你杀了取rou半点问题都没有。但牛就不一样了,想要吃牛rou,好些地方都得等牛想不开自杀。 只这最后一点,就足够让不少农家琢磨着养新培育的各种类型挽马。 和战马得使劲糟践植物蛋白不同,一般挽马吃得跟狗差不多,小农家里有两分地的豆子,就足够应付一匹大马一匹小马。 至于“袖珍型”的川马、滇马,那更是马中土狗,一年也吃不了几把豆子。除了头马待遇好,剩下的就是随便喂点东西就能活。 “舅舅他们今年很是高兴,说是把马都卖到了扶桑,一路上病亡的还不多。” “北地大马上船就病,鲜有能坐船的。扬子江里养得马,时不时还能下水游两圈,自然是大不相同。” 说话间,李月又给张德满上一杯,老张抿了一口,一边剥虾一边道,“去年扶桑的小朝廷逃得飞快,几座像样的矿山,都被占了下来。这光景是用马最厉害的,开矿这个事情,人没有畜生好用。几条矿山板轨,要是没有马,光靠人力,也不知道甚么时候才能看到效益。” “怪不得舅舅他们恁般高兴,还说窦氏宗家请他们前往咸阳,认归扶风窦氏之祖。” “哈,这窦氏还真是干净利落。” 扶桑的马匹价格本来就高,如今为了开矿,加上东海宣政院以及朝鲜道行军总管府都是用马匹来作为重大奖励,这个价格也就继续蹿上一蹿。 一匹普通的战马,北地价格大概在十贯左右,到朝鲜道价格涨一半,也就是十五贯左右。然后贩卖到扶桑,这个价格就不是涨一半,而是涨十倍。 也就是一百五十贯一匹很普通的战马,可能是漠南马,也可能是河北马,反正是买不到突厥敦马,更遑论什么河曲马、青海马等等。 挽马要便宜不少,可因为物价暴涨的缘故,苏州这里签单就是五十贯一匹,从马场到苏州港或者上海镇,价格也是涨了十倍。 只不过这个价格,差不多就是扶桑那里商号的进口价,扶桑那边的商号开始在市场中售卖的时候,价格也是翻一番,变成一百贯。 这个价钱,在苏州这里就是笑话,傻瓜才花一百贯买一匹挽马。有这个钱,都够买一个精挑细选的庄奴了。 但是赶上了这一波行情,凡是做大牲口生意的,都是大赚。有些有门路的,比如李月的母族窦氏,能够直接把马匹运到扶桑,赚的更加夸张,一船马过去筑紫岛,一船铜锭、海货、宝石、奴工返回苏州。 全都暴利。 面对这个利润,也难怪窦太后的族人,愿意让李月的妻族“认祖归宗”。富品中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