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大夏使者 (第1/2页)
二月下,大夏使者到了云中 大夏使者的级别很高,是舒王李仁礼,现为河南路转运使同来的还有河北路黑山威福军司都指挥使李良辅西夏的河南路位于河套地区的南部,以黄河为界,河套以北就是河北路 早在去年西京大战失利后,大辽皇帝就派使臣急赴大夏国求援对于是否向大夏救援,宫帐里曾有争议很简单,反对者担心党项人趁火打劫,攻占西北州县,到了那个时悔之晚矣 这个判断基于大夏皇帝李乾顺自亲政以来,就一直对大宋用兵,夺取大宋的疆土他之所以要联辽攻宋,并不是因为契丹人的实力强悍如果契丹人实力强悍到足以消灭他,两国早就开战了契丹人疆域辽阔,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加上大宋虎视眈眈,辽军已经无力攻打遥远的西北,所以退而求其次,援助党项人,以党项人来拖住宋军,从而确保燕云的安全党项人和契丹人互相需要,互为援手,两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牢牢压制着大宋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辽东大乱,已经初显三分格局,这个三分格局对大宋非常有利,假以时日,辽东稳住了,大宋就会全力对付大夏大夏虽然地处遥远的西陲,但它对天下大势不可能漠不关心,不可能一无所知,在事关国祚兴亡的重要时刻,大夏李乾顺会制定何种策略? 大夏皇帝李乾顺三岁登基,统治大夏三十多年文治武功都很突出,除了不断用兵开疆拓土外,他还解决了困扰党项人几十年的“蕃礼”、“汉礼”之争,大力推行儒学,实行汉制,国内政治清明,朝野稳定试想以他的才能,他难道不知道大夏面临地危机?他会想什么办法解决?无疑,乘着契丹人奄奄一息之际,瓜分大辽疆域,拓展疆土,增长实力,这才是对抗大宋的唯一办法 此刻向大夏求援,极有可能演变成引狼入室如果大夏军队攻占了云中,辽军不但无法收复西京,就连阴山以南的州县都要尽数丢失最后不得不远避大漠失去东山再起的最后一丝希望 也有大臣支持皇帝的决策 从大夏奠基者李继迁开始,党项人和契丹人就是盟友,直到李圆昊建国称帝后,双方才爆发了一次战争,但迫于大宋的威胁,双方马上就握手言和了,这种和平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大夏人若想在大西北生存发展,就要坚持联辽攻宋之策,如果双方大打出手,鹬蚌相争最后渔翁得利的必定是大宋人 大夏皇帝李乾顺既然才智出众,应该不会糊涂到“鹬蚌相争”地地方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很简单,尤其是现在,辽夏开战,得利的肯定是女真人和汉人,而且汉贼李虎就在西京,双方开战,收益最大的当然是李虎了 大辽皇帝的想法则与众不同党项人不是傻子不是大善人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友情,你这时候向他求援当然要付出代价,所以大辽皇帝打算以割让土地来换取援助,先把党项人拖进代北战场这场大战的对手有两个,女真人和汉人都很强悍,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队和钱粮武器,这一仗未必打得赢打赢了,国祚还有希望保住,打输了,那就只要远走大漠了 李仁礼和李良辅带来了大夏皇帝的国书大夏皇帝答应了契丹人的请求,出兵相助,具体事项由两位使臣和大辽皇帝协商处理^^^^ 李仁礼是河南路的转运使,李良辅是河北路的军队统帅,河南河北两路毗邻辽境,所以不管是商议打仗地事还是商议钱粮武器地事,这两个人都能做一半主 大辽皇帝最关心的就是大夏能出多少军队? “我们想知道辽东的最形势”李仁礼说道,“大夏能出多少兵马,要依据形势发展来定” 这句话说得在理,不能说你要多少我就给你调多少,我也要看看是不是划得来 萧奉先摊开地图,鼓动如簧之舌,滔滔不绝他隐瞒了几件很重要的事,一是中京失守,二是耶律淳有篡僭可能,三是李虎的实力,四是辽军的实力为了说服大夏人,他接着又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据我们得到的可靠消息,李虎早在辽西地时候就投奔了大宋,而大宋为了攻打燕云,也一直在竭力支持李虎,他们甚至利用大宋水师的船队给李虎运送钱粮武器,这也是李虎能在辽西坚持三年的重要原因”萧奉先说道,“这次李虎在宋军的配合下,突然从辽西杀到西京道,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由于辽军主力都在中京、燕京前线阻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