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货比货 (第2/2页)
初步计划从国外引进自动缫丝机、无梭织机完全摒弃现在大多数厂家地落后设备。在生产加工技术上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 印染后整理技术相对落后。一直是制约中国丝绸业最终端产品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中国丝绸印染后整理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而且能加工高档产品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也仅占总生产线的不足百分之十这严重制约了丝绸最终产品附加值地提高。1做的是国际品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目前能满足他们面料质量要求的厂家不多长此以往势必要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展。 合资工厂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山自然很重视若不是张昊他们更擅长于政府部门打交道他就要自己跑一赶苏杭。亲自洽谈投资事宜。 “那两块方巾带来了吗?” 董洁更关心这个问题。 “带来了。” 张牧从随身地手提包里取出两个独立包装地塑料袋。 他低声道:“我用精确的仪器称过这两块方巾大小和重量完全一样颜色也相同。但是” 但是。外观上却又有着极明显的差别。 一块僵硬、缺乏光泽。一块却色彩柔美。出淡淡的光泽并有着奶油般的质地。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 “差别这么大?”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山很吃惊。 他翻来覆去的对比。如果单看国内工序加工的方巾其实质量挺让人满意的。只是与人家地一比较就让人不由的想泄气。 董洁早有心理准备也不觉得有多失望。 国外的纺织业经过上百年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早已经把固步自封的国内工艺远远落在身后。 记得从前看过一个电视剧故事讲地是清朝末年一位外国商人拿了一块他们生产地丝绸方巾向中国人起挑战。他说:中国虽然从事丝绸产业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有大量从事丝绸制造地艺人可是没有人没有人可以做出比他手里这块方巾更薄的丝绸制品。中国的手工业已经落后了机械化展才是主流是更优秀的!
国内丝绸业的有识之士不服气他们动了无数人走访了许多优秀的老艺人最后做出一块相同大小、薄如蝉翼的方巾很自信的回应对方的挑战。两块方巾一起从城楼上松手任它们自由飘落国内的方巾以些微差距先行落地中国输了。 “哥像意大利这种工艺国内一些老艺人也做得出来。” 呃就是不能进行批量化生产。丝绸是有语言的懂得丝绸的语言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一些有祖传手艺、从业近一辈子的老艺人他们对丝绸的了解可以达到一个相当深的高度。 他们可以用最原始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做出精美到让人赞叹的产品。不夸张的说单从外观与质量来说更在最好的机械化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之上。 可是懂得高级丝绸工艺的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了许多传统老工艺面临失传。而国内机械化生产的现状是:缺乏优秀的工艺没有办法获得那种恰到好处的柔软、光泽和手感。这也是他们建厂的初衷啊。总之有问题不怕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毕竟是历史悠久的丝绸大国从事丝绸织造的民间艺人很多他们能做出高档的丝绸品种比如漳缎、塔夫绸、留香缎、风景古香缎等这都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有些工艺都快绝迹了。” 做丝绸制品自然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这也是与外商合资办厂争取引进先进工艺流程的谈判中会派上用场的谈判条件。 历史悠久的丝绸古国自然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外国人也不敢小瞧。双方商定会派专人不遗余力与从事丝绸织造的民间老艺人联络取双方之长研更多更好的面料新品种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原材料方面赶上国外先进水平甚至赶国外先进水平这是董洁的希望。人有我有人无我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哥慢慢来。现在我们的真丝衬衫用的是国内最好工艺生产出来的面料虽然与人家最好的工艺比较仍然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占了历史和文化的优势啊这是国外别的品牌不能比的。” 大山笑道:“这倒是。现在的产品质量和价位适合更多的消费群体。以后咱们用上自己生产的面料针对比较高端的客户到时候定价也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有展潜力和展空间这样最好。” 张牧也笑“是现在咱们的真丝服装卖的多红火这才是最重要的……” 产品热销国外不断催单货。 前期屯积的成衣飘洋过海运往欧美各国。 存货很快出清大山让各地的分公司加紧赶工并向更多的合作服装厂追加订单。 这般大动作自然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ps:下午的火车提前更新。 哎惨了!昨晚太兴奋睡不着玩了一晚上的游戏上午写稿。怎么办?没买到卧铺票要坐一个晚上呢第二天早晨到站。这样一想头都大了。 去年的时候也没买到卧铺票到了火车站要车了广播里一个劲的叫:出售卧铺票而且全是下铺。。。看看手里排了好几天队好不容易买到的硬座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不知道今年有没有这个运气可以到车站补票?同志们为我祈祷吧! 话说我是坐啥车都晕的主唯独不晕火车是不是很奇怪?我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