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八十八章 公开较量 (第2/2页)
可惜的是,利用上百颗侦察卫星,杜奇威早就掌握了阿根廷空军的活动规律,知道什么时候最适合进攻。皇家海军的舰载战斗机轰炸马岛的时候,执行巡逻任务的制空战斗机大队正在返航,前来接替的大队还没有到达巡逻空域。也就是说,制空主力无法及时到达。 正是如此,直到第三个回合,阿根廷空军的主力才到达战场。 面对拥有无源探测系统的J-14S战斗机,皇家海军的F-46A多少有点力不从心。别的不说,J-14S可以在不发出任何电磁辐射的情况下,同时监视上千个目标,并且跟踪方圆300千米范围内的400多个目标,对其中最具威胁的24个目标进行持续监视,距离缩短到250千米时,还能测算这24个目标的飞行数据。可以说,如果单打独斗,F-46A在发现J-14S之前就被飞来的拦截导弹击落了。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场斗勇斗狠的战斗。 用1架J-14S率领2架J-14EA,不是要J-14EA协同作战,而是因为J-14S在保持隐身的情况下无法携带太多的弹药,必须由其他战斗机携带更多的拦截导弹。因为J-14EA拥有数据交换能力,可以采用“猎杀”战术,而J-14AA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能由J-14EA配合J-14S作战。 因为J-14是第四代战斗机,受基础条件的限制机动性能很难大幅度提高,而F-46A是第五代战斗机,虽然不像F-42A与J-16A那些专业制空战斗机那样重视超级机动能力,但是在第四代战斗机面前,F-46A的机动能力仍然非常出色。所以在阿根廷空军按照军事顾问的建议,只让每架J-14携带了2枚用来防身的格斗导弹,在两个机身弹舱内装了8枚射程超过200千米的远程拦截导弹,而不是像其他战斗机那样,只配备射程在120千米左右的中程拦截导弹。当然,阿根廷空军这么大方,也与在战前购买的弹药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共和国紧急出售的弹药,在仅有200枚远程拦截导弹的情况下,阿根廷空军肯定吝啬得多。 也就是说,1个小队的3架战斗机总共有24枚远程拦截导弹。 显然,这就是针对J-14S配备的。因为J-14S只能同时跟踪测量24个目标,最多只能引导24枚导弹进行攻击,所以在不考虑逼近进行第二轮攻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携带更多的拦截导弹。
更重要的是,24枚导弹肯定不能用来攻击24个目标。 军情局早就证实,印度战争之后,美国与英国都对已有的F-46A做了改进,利用冗余空间安装了主动拦截系统。虽然与原配相比,加装的拦截系统肯定不是很理想,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F-46A的主动拦截系统采用最小能量输出模式时,能在一次战斗中拦截6枚导弹,如果采用最大能量输出模式,能在一次战斗中拦截3枚导弹。也就是说,即便假设导弹的命中率为百分之百,击落1架F-46A得用4枚导弹。如果交战距离太远,导致导弹在接近目标的时候速度减慢,则需要使用7枚导弹。再考虑到导弹的命中率不可能为百分之百,一般在80%左右,在确保命中率超过95%的情况下,就得用上8枚导弹。因此3架战斗机携带的24枚导弹只能对付3架F-46A,一个制空战斗机大队最多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拦截18架敌机。 看上去,制空战斗机大队的拦截能力并不强。 别的不说,特遣舰队在正常出动的情况下,按照1架战斗机掩护2架攻击机的比例计算,也能出动24架护航战斗机。要想夺取制空权,阿根廷空军至少需要投入2个制空战斗机大队。因为4个大队轮番执行防空巡逻任务,不管在什么时候,最多只能投入2个制空战斗机大队。也就是说,如果特遣舰队加把劲,或者安排更多的护航战斗机,阿根廷空军的制空战斗机大队就将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距。 事实上,制空战斗机大队的实力绝对不弱。 拿15日夜间的战斗来说,1个制空战斗机大队就打垮了皇家海军航空兵的突击。 战斗中,18架J-14战斗机一起发起攻击,向20多架F-46A发射了导弹。因为攻击引导工作由J-14S负责,在导弹进入自导距离之前,J-14机群不会发出无线电辐射,所以当F-46A的雷达告警机与导弹告警机同时响起。皇家海军飞行员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还击,在导弹逼近的情况下,不选择规避,而选择还击,那是最愚蠢的做法。虽然这轮攻击只干掉了12架F-46A,空中还有10多架F-46A,但是皇家海军的飞行员已经没有心情打下去了。原因很简单,还没发现敌人就被突然到达的导弹干掉了那么战友,侥幸逃脱的飞行员还敢留下来吗?就算有这个胆量,也得考虑一下对手会不会再次发起攻击,以及对面有多少架敌机。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战斗机飞行员不会一口气射出所有拦截导弹,而且能够一次发射100多枚拦截导弹,敌机的数量不会少于30架。仅剩10多架F-46A时,英国飞行员哪有胆量与弹药充足的30多架敌机交战? 正是如此,制空战斗机大队的导弹拦截成为了15日空战的谢幕仪式。 虽然在天亮前,阿根廷空军派出去的侦察机遭到了F-46A的拦截,但是双方并没进行颤抖,侦察机也没有损失。 可以说,阿根廷空军在第三个回合的反击打得非常漂亮。 只不过,外界并不知道,在这场反击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阿根廷飞行员,而是6名来自共和国的飞行员,其中2人还是空战王牌。当然,这些飞行员不是在义务劳动,按照他们与阿根廷当局签署的“秘密合同”,除了每天高达数万元的作战报酬之外,每击落一架敌机还能得到20万到200万不等的奖金。为了鼓励共和国的飞行员,阿根廷空军明码标价,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价码,比如击落1架F-46A的奖金是50万元,击落1架F-42A的奖金是100万元,如果能够击落预警机的话,哪怕是舰载预警机,都能拿到150万的奖金,而悬赏额度最高的是皇家空军的大型预警机、远程巡逻机与大型加油机。为了鼓励本国的飞行员,阿根廷空军也开出了类似的清单,只是奖赏额度低了很多。不管怎么说,阿根廷空军的飞行员是在为自己的祖国作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场空战最大的亮点,无疑是J-14S与无源探测系统。 正是如此,这场空战才被写入了历史。 只不过,裴承毅不是很关心空战过程,甚至不太关心空战结果。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是指挥官,不是技术人员,也不是负责装备采购的后勤人员,根本不需要了解空战过程。 在他看来,发生在空战后的事情才最为重要。 阿根廷空军派出去的侦察机均遭到拦截,被迫半途返航,没有一架完成侦察任务。也就是说,特遣舰队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