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朝天子 第七十章 凝固的黄河㈢ (第2/2页)
那些缠着**个充气羊皮囊的简易渡船。消失在对岸良久才收回目光。 黄河水拍打着渡船。泛着‘浪’‘花’。河中央有暗流。有七八漩涡在河面上打着转儿。飘着泡沫。变化莫测。普通的船在此却无法通行。而这种使用羊皮伐的渡船却是最适合的。 遇到湍流处。渡船在湍流地中央略有‘激’‘荡’。曹纲指挥着强壮的亲卫们小心翼翼地划动着船浆。汪忠臣则站在旁边的渡船上紧张着往这边观望。唯恐发生不测。 赵诚感觉自己的衣甲被人赵松脸‘色’有些发白。赵诚抚着儿子地肩膀。笑道: “这有何惧?黄河虽险。然也挡不住人之聪明才智。还有孤的千军万马!” 赵松年轻的脸绷得紧紧地。这是他第一次坐船。而且这第一次坐船就是横渡黄河。当然会令他感到紧张。他见父亲这么说。故作放松地说道: “孩儿这是第一次坐船。人们常说黄河九曲。险中有险。孩儿看这黄河也不过如此!” “哈哈。松儿这是胡说八道。”赵诚笑骂道。“北人善骑马。南人善‘cao’舟。各有专长。这是习‘性’使然。你从未坐过船。害怕便是害怕。何必遮掩?” 赵松见父亲责备。只好承认道:“本来在岸上看着有趣。这一旦上了渡船。脚下不稳。如同踩在棉‘花’上。好比练武。下盘不稳。一推就倒。让人心里发怵!” “上了岸就好!”赵诚道。 赵松望着越来越近的对岸。忽然道:“父王说南人善于‘cao’舟。莫非说的是宋国?孩儿以为我大秦国利在骑军。善于突袭奔驰。孩儿虽未去过宋国。但听说那里与我们北方不一样。水道众多。又多水田、沼泽。故孩儿想江南不利骑军施展奔袭。将来父王要是想攻打宋国。倒先要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水军来。”儿子刮目相看:“你这是听谁说地?” “孩儿自己想地。难道孩儿说错了?”赵松不明白道。又补充说。“前些日子偶听老师提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就是因为这句诗而萌生南侵宋国之意。却不料在采石矶被宋国水军杀了个大败。” 他的老师有许多。挂名地更多。这里说的是刘翼。刘翼不仅教他学问。也时常向他灌输着一些有关治国与征战的历史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说此乃前车之鉴也!”赵诚欣慰地说道。“我儿能这么想。也不枉为父的期望。” “母后要孩儿伴随父王左右。学得父王一半的本事。”赵松道。在他的眼里赵诚就是全天下最有本事之人。 “你母后虽然对你希望殷切。不过这亦是‘妇’人之见!”赵诚却故意说道。 “父王为何如此说母后?”赵松道。他虽然惧怕母亲。见父亲当着自己的面第一次说母亲的不是。令他感到意外。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我儿应该做地。”赵诚道。“你若是学孤一半地本事。那么你将来的儿子岂不是只学到孤的四分之一本事?” “这个……”赵松还没想到那么远的事情。盯着脚下的河水道。“孩儿虽勤学苦练。的功业。孩儿怕是做不来……” 赵诚闻言大怒。伸手揪住赵松的耳朵。令赵松吃痛大叫了起来: “父王。松手、快松 “国主息怒!”曹纲在一旁劝道。赵诚这才松手。 “父王。孩儿说的没错。您败‘蒙’古、收高昌、于阗。又平辽东、燕云。不久大河东西南北皆臣服父王。东至大海之滨西至大漠。皆是我大秦国的版图。”赵松委曲地说道。“您地功绩。孩儿怎能比得 赵诚愣了。心道儿子这话听上去也是很有道理的。他相信历代的开国之君们怕是都有些体会。立国之君可以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取了天下。创出一番事业来。不过总的来说。一个王朝总会是一代不如一代。后代总会躺在先帝的功劳簿里坐享荣华富贵。直到被新的王朝取代。 将来的事情。自己怎能见着呢?人死一了百了。何必为管不着身后子孙的事情费尽心思?管好眼前的才是最重要地。赵诚如此想。 “不如。父王灭了金国之后。就将宋国留给孩儿征讨。孩儿将来统兵十万。再训练‘精’锐水军自登州等地南下。出奇不意直捣临安。将宋国皇帝及宗室捉了。宋国将不战自溃。”赵松又说道。“但要是有合适的出海口。辽东太远。最适宜的却是李的地即便是将来发展海运。招揽海外商人来我大秦国经商。也是不错的。” 赵松自言自语。很显然他是动过脑子思考过问题的。 赵诚笑了:“松儿这想法倒是不错。不过这训练水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得到的。” “孩儿今年十五。‘花’个十年总该能成功了吧?”赵松扬着青‘春’的面孔说道。“一要有适合造船的巨木;二要有技艺高超的匠人;三要有会驾舟指挥的将军;四要识得海路水道;五就要熟悉水‘性’的渔民从 赵诚仿佛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长子已经长大***。这时渡船撞向了岸堤。船上之人冷不防地东倒西歪。 早就有一队亲卫跑了过来。纷纷将渡船拖住。将赵诚父子迎上岸来。 “我儿在学会‘cao’舟之前。不知这骑马的本事有没有长进?”赵诚跳上了战马。回头说道。 赵松刚上岸。正在努力地适应着脚下虚浮的状况。闻言也跳上自己的战马。在赵诚还未宣布出发之前。抢先越众而出。将赵诚丢下。 “这个兔崽子!”赵诚暗骂道。双‘腿’一夹马腹。追了过去。众亲卫紧跟其后。将黄河抛在身后。 当然不久以后。他们又会再一次渡黄河。九曲黄河以这种方式令世人为之兴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