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11】阴影弥漫 (第1/2页)
魔都电视台记者一番话,让场间掀起一阵低笑。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莫名有一种自视甚高的优越感,媒体工作者一直被称作为无冕之王。 要放在几十年前,人均工资只有一百多块钱时,一家当地报社的记者,每写一片稿子,光是能收到的红包,就超过二百。 虽然这种情况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磨灭,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的得罪媒体工作者的,毕竟他们的笔下掌控着舆论,白的都能写成黑的。 也正是这样的情况,让大家觉得高人一等。 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地铁吃饭,这是近些年和普遍的社会新闻。 事件中的肇事者,也大都是一些外来打工者,本就穿着粗陋,外加上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很是让所谓的‘当地人’们憎恨。 魔都记者说到了这里,很多人发笑…… ‘洞天情缘’剧组在拍摄场地,遇到农民闹事,早已经报道过了。 据说那些农民胡搅蛮缠,甚至还拎着锄头农具等,想要围攻剧组,直到警方到来,才让事态冷却。 几个月前,这则新闻被炒得很热,据说四位主创之一的于威威,还被农民‘无辜’的打伤,腿部肌肤出现一道鲜红的伤痕,很是让他的粉丝们觉得心疼。 场间的大多数人觉得这是件好玩的事情,包括站在台上的于威威,也是一副有很多话想要聊的样子。 可台下,人称龚大嘴的国内四大知名导演之一,却不由的蹙了蹙眉头。 “怎么回事?魔都电视的记者,没有参与彩排稿吗?” 身边的助理翻了翻手中的登记表:“之前他们没打算过来,说给不出新闻版面,这位好像是老家在影视城附近,所以才临时起意过来的。” 听到这里,龚导点了点头:“那就没事儿,既然说到了这里,不妨再把这件事捅出来说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拍摄电影时的不容易……让后台的小李把当初拍摄的片花拿出来,我记得其中有那些农民把于威威打倒在地的画面把?” 助理一听,眼神发亮:“好的,龚导,我立即去办。” 台上。 听完魔都记者的发问后,其中三位主创明星,很默契的将目光投在了于威威身上。 于威威接过话筒,一副受了莫大委屈的样子:“其实这件事,我本身不想再提,但是既然这位记者朋友说出来了,我就唠叨两句吧。” “当时我们和市政部门,签订了用地合同,其中明文著名了,会毁坏农作物,为此,我们制片人,付出了十万元补偿款,提前支付给了市政和当地的村委会。” “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农民们依然不满足。” “想要更多的赔偿款,我们当然不会任人鱼rou,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事关到为人的信用问题,所以为了这件事,发生了争执。” “龚导和制片人一直在对那些农民好言相劝,但是他们故意装作听不懂普通话,用当地的方言胡搅蛮缠,最终……他们对我们发起了人身伤害。” “这件事让我很气愤,也很无解,我记得有一句老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包含着贬义,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教育普及的还是不圆满。” “如果大家能够妥善的交流,一定不会发生此类的事件,我也就不会收到伤害。” “所以,在事件发生后,我和我的三位小伙伴,以及龚导还有所有剧组成员,众筹了一笔善款,捐助给了当地的贫困小学,为得就是能够让祖国的花朵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一番话出口,台上的其他三位明星都是一阵神情哀痛的模样。 而台下,听到于威威的话后,无数的粉丝被他所感动。 “哇,我家威威真是好啊,被人打了,还要去捐助善款,帮助孩子们。” “对啊,以德报怨,实在太难得了。” 粉丝们感慨时,也有无数的记者,纷纷点头,或是轻轻的礼貌鼓掌。 这件事早就被曝光过,虽然有作秀的成分在内,但他们捐款的事情,肯定做不了假,更何况剧组的官方微博已经公布了那些捐助的图片。 话音落下后。 台上的荧幕,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中,是一片山坡原野,四名主创满脸惊恐,不知如何是好,反观那些镜头中的乡土村民,各个满面恶相,恨不得将剧组扒皮抽骨似得。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幅画面震惊了。 这个画面是第一次曝光,正当大家屏住呼吸之时,画面中一个为首中年农民,大吼一句大家听不懂放眼,就冲了上来。 随后一群人围攻而至,于威威来不及后撤,被那群人推搡在地,之后视频结束。 “哦,我的天那。” “这也太可怕了,那些农民到底要干什么?” “现在社会,难道还有这样不守法的人存在吗?” “于威威真得太幸运了。” 看到场间的一阵感慨,台下的龚导,满意的微微点头,他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想来现场很多家媒体,已经用镜头将这段视频记录了下来,只要传播出去,剧组的风头肯定会更甚一筹。 正如龚导所说的一般。 魔都电视台那位临时起意,回影视城周遭探亲的记者,正满面笑容的记录着当下的画面。 身后的摄影师也是满面红光。 打眼一看,人们或许是以为摄影师在对剧组被打的事情,而感到义愤填膺。 但只有那位记者先生知道,这位摄影师已经快要憋不住笑了…… “大新闻啊,大新闻啊!” “这段录像,五分钟后就会被停在发布会门外的卫星转播车,转播出去,播放在魔都电视台的‘早八点新闻’上。” “有了这笔业绩,肯定有一笔奖金入袋。” 大家被一阵愤怒的情绪填满时,场间出现了一分钟的空白期。 这时,一家国内一线的网络媒体的派遣记者,忽然感觉到裤袋里震了震,是调至静音状态下的手机响了起来。 作为记者,他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电话,有可能是上级领导的安排,也有可能是某个大新闻发生,更有可能是一些爆料者的投稿。 现在社会,有一个新兴职业,就是职业报料人,他们奔走全国各地,捕捉大新闻,然后将第一手资料,甚至是偷拍照片,转卖给媒体记者,换取一大笔酬劳。 最低等的就是两百,封顶酬劳更是达到十万元,可想而知这笔利润会引动多少人去从事这项工作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