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五章 魏征之死 (第1/2页)
魏征病了! 这消息很快传遍了朝野。李世民对此非常关心。不仅亲自上门问候。还派出了太医。赐给药品。而且派专人住在他的家里。稍有动静。即刻禀报。这还不够。还与李承乾一道专门入第垂询。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结为亲家。这种待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魏征的一生并不清白。当过道士、做过李密手下的文学参军却在李密失败后又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曾是窦建德的俘虏、又是李建成的幕僚、还多次动员李建成要先发制人…… 如此种种。任何一条都没有让他继续活下去的道理。不过。魏征赶上了好时候啊!李建成倒霉的时候。大唐也处在内忧外患中。不管怎么样。当时势力已经被打压的十分衰微的李世民必须做出一个表态来。跟李世民最不对路的魏征。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历史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当李世民抓住魏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如果李建成听我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或许李世民佩服他的从容镇定。或许开国之初不宜大开杀戒。或许魏征的为人早有耳闻。或许……就在那一刻。魏征的命运有了转机! 贞观年间。不乏良将贤相……然而。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曾经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靖。每次征战的胜。都要遭到诋毁、排挤。李氏好似被蒙蔽了一般。听信谗言。还派出“专案组”对其调查。即使查无实据。也少不了数落、责备。逼的李靖不的不一次又一次递交“辞呈”……反观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匪夷所思。 魏征一辈子。做过的给李世民添堵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贞观元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毕竟。别人都觉的魏征一向是很讨人厌的。当初秦王府天策府的人无不讨厌他。李世民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李世民出于保护他的意思。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李世民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李世民便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李世民点头称是。 不过。魏征一辈子做的就是忠臣。而不是良臣。他在历史上就是个诤臣的角色。所有人提到他。为的便是他的所谓铁骨铮铮。直言进谏。而不是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政绩。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李世民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李世民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李世民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李世民的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的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的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李世民觉的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十二年。魏征看到李世民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列举了李世民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李世民上了。即“见可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