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绑架萧峰(二) (第2/2页)
能够为你解惑。” “看来两位并非前来拜祭我李氏先祖的李姓族人了。”旁边传来了一声朗笑,一名中年男子从大殿的另一侧转了出来,看起来约有三十余岁,身着道袍道冠。看来是个出家的道士。 出身于青城的赵青华和萧峰对道人自然是倍感亲切,赵青华笑道:“道长说的不错,我们并非李姓,只是到这里来游玩,顺便拜祭这里。不知道长如何称呼?” 中年道士微微一笑道:“贫道元真,俗家姓李,在这里看守香火。恰好听到两位在此谈论,就多了两句口。” 赵青华闻言一喜道:“那么元真道长,你应当知晓这这利贞公和李崇公,指得是谁吧。还请道长赐教。” 元真道长笑道:“既然你感兴趣,贫道自然会相告,谈不上什么赐教不赐教地。\\\\\\这也是贫道在此地职责所在。我李姓一氏乃是国之大姓,遍布全国大地,据传总数已过亿人。但是恐怕很少有外人知道,我李姓的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地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于是就以官名命族名为理氏。商未时期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闻讯避难于外,因母子俩路上钱粮不济,饥渴交困,性命危在旦夕,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也即是这李姓始祖利贞公。” 赵青华和萧峰点了点头,这还是他们首次知晓,李姓竟然是这么一个由来。“那么这位李崇公,又是何人?能够与李姓始祖和道家始祖同供在这里,也是个大大有名之人吗?”
元真道长不禁哑然失笑道:“而这李崇公,在历史上,倒也算不上什么十分知名之人。他指得是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就任陇西守。其后人历任均在陇西,所以说李氏家族定居陇西很早,李氏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壮大起来,直至李渊建立了唐朝。之所以将他老人家的牌位供奉与此,是因为他是陇西李氏的始祖。其实在唐朝之前,北方各地,均有李氏的分支,并非集中于陇西一地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天下李姓的均称陇西,而李氏的堂号叫陇西堂呢?”赵青华更是好奇,接着问道。 “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命令臣子们编篡,并诏令天下,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而天下的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元真一脸自豪地解释道,“而这陇西堂也就成为天下李氏所拜祭的祖堂了。” 赵青华与萧峰这才恍然大悟般地点了点头,算是对这李氏的由来,略有了解了。赵青华打量了一下四周,“元真道长,依我看,这建筑似乎并非是古迹吧?” 元真道长痛心地点了点头道:“不错,原先的陇西堂早已毁于战火,虽然在之后的千年中,陇西堂一再重建,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这座陇西堂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在这里修复的。并且建设了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这里属于祭祀区,也就是主建筑群,包括了陇西堂、祭祀塔、钟鼓楼、观戏台等等,你跟我来。” “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朝祖区,那里设有六馆一堂,即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博览馆、功德堂。”他一边说,一边向殿堂的另一侧走去。赵青华自然而然地就跟在了他的身后。萧峰对这些东西并不像赵青华那样感兴趣,只是陪同他前来,也不好意思不跟着,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后,两人相隔那么七八米。 就在赵青华转过一个弯后,突然耳边传来了一声萧峰轻微之极的闷哼,若非他一直有所留意,肯定是会忽略过去的。赵青华心中即是一惊,转头望去,跟在他身后的萧峰已经不见了踪影。 “该死,果然暗地里下手了!”赵青华心中暗骂道。 手机用户可访问观看小说,跟官网同步更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