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七章 海外横财 凭水飞跃 (第4/4页)
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东方而是出现在西方。各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欧陆在制造生产对数据的严格要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早在十三世纪。欧洲各个城市的行会就已经开始制定原始的行业标准。在各种技术书籍。就开始用精确的数值记录。而到明末。上面各项制造相关数值。还都是模糊的。这种对数字的不重视。可以反应到很多的的方。导致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流传下去。不能推广。 在同时代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盔甲和火铳的手工工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工序分开。最后统一装配的方法。也早就是被大规模应用了。 大明的末世。东西方在制造业。航海、军事上开始逐渐的拉开差距。当然。这也是欧洲的对盔甲和武器需求大幅度增加。武器工场必须要改变生产方式来适应这个需要。而发生的改良和进步。 这种改良和进步。就让西方的制造业不断的向前。一直到最后变成改天换的的大工业。那时候西方和国的差距彻底被拉开了。 按照某些理论。胶州营的兵器制造局工场也是到了这个临界点。或许今天邓肯不想出来这个方法。就有其他人在过些日想出来改进。 但这个毕竟是越早越好。有个时效性的讲究。越早提出这种方法。就会越早提高兵器制造局的生产效率。 不过。洋人邓肯作为一名破落贵族弟。脑筋比平民百姓的确是灵活些。他从前或许在工场工作过。或许曾经进入这些工场观察过。他想出来了改良和进步的方法。这就是他的大功劳。 这改进的法大好。兵器制造局的头目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工匠。自然明白这邓肯想出来这些法的意义。他们还发现。当日间大帅李孟给兵器制造局提出的几个意见。好像都是针对这种大规模生产的。 稍加商议。定下了相应的改进。调整各个制造小组的工场空间。统计各个组工匠擅长的技能。马上就是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 邓肯的到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被提拔成工匠。待遇相关都是大幅度提升。丁旭这边还自己出了三百两银给这邓肯做奖励。 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二天量具都被收了上来。加以比对之后。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同样是一尺。制造局东门和西门的两个制造组所用的量具居然差到一指。这样的错漏。实在是以精工制造自诩的兵器制造局诸位工匠汗颜。 加班加点之后的第五天。相对精确些。而且统一的量具被赶工制造了出来。改变了生产方式的兵器制造局。头天的生产就特别让人惊喜。生产出来的盔甲。而且是合格品。差不多就比五天前提高了两倍多。 而且这还是有种种纰漏。和改换生产方式的种种不习惯的情况下。就有了这种的产量。孙和斗、郭栋、丁旭还有司考仁惊讶的发现。如果今后熟练。产量还会有很大的提高。更关键的是这个思路。让整个兵器制造局的产能提升的极为惊人。 如果仅仅是这个方法的改进。那么事务繁多的齐国公李孟是不会呆着人马来兵器制造局查看的。 惊动了齐国公的人是第二位没有当上工匠的洋人。这个洋人年纪不大。十七岁的样。和邓肯不同。他一向是沉默寡言。每日里到处走走看看。他的名字叫做德瓦尔特。据说是尼德兰人。 德瓦尔特和那邓肯一样。都被兵器制造局的头目们以为从前或许没有过工匠的经验。但这德瓦尔特却比邓肯讨喜的多。 一来是个老实弱的年轻人。二来是温和谦逊。很喜欢提问问题。各个制造组的工匠都很喜欢这个好学的年轻人。也是有问必答。 不光是一个人在郭栋和孙和斗的面前提过。想要把这个德瓦尔特收进来做徒弟。将来肯定是一把好手。但因为人人都在为生产忙碌。德瓦尔特又是个安静的人。这件事也就没有人着急来做。 只不过负责兵器制造局后勤的主事却有些不满。几次找孙和斗反应。说是这个人明明是个学徒的身份。却总是在后勤那边领取超出配额的白纸和炭笔。写写画画的也不知道干什么。这些洋人除了长的奇怪点。也不比咱们的人多干什么活。希望大人能够约束一下。 写写画画。多问问题。总比到处闲逛强。孙和斗对这个学徒的印象也不错。兵器制造局缺工匠。更缺能把制造经验形成理论的化人。可寻常的读书人哪有愿意来这匠坊的。这工坊的各项门道也是一窍不通。 孙和斗本来想自己在山东学些识字聪颖的年轻人来画图总结。这德瓦尔特所做的却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当然不会反感。反倒是给予支持。心也有清闲下来。就把这个德瓦尔特收入门墙的意思。 但在的邓肯找完孙和斗的第天。德瓦尔特找到了孙和斗那里。给了几张歪歪扭扭的图纸。看完那图纸之后。孙和斗木然无语。他想。是不是应该拜这个年轻的洋人为师呢? “如果没有邓肯和德瓦尔特。东方武器工场的分工装配和水力机械也会很快出现。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当时的山东莱芜。不管是从制造的规模。还是生产的需求。都到了所谓的临界点。急需进行技术上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改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势下。按照惯常的规律。水力机械和生产系统都会很快出现。 东方工业的起始。神奇的创造者。这种种不切实际的头衔之所以能加在这两名低级学徒的身上。无非是因为他们给东方的工场管理者们引入了新的思路和一些小提示。莱芜那家大工场进行的种种革新。并没有任何超越时代的科技。也没有任何不属于国的技术和方法…… 经过细致详实的调查。各种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章。我们可以的出这么一个结论。对邓肯和德瓦尔特这两位同胞的评价不能神化。他们至多也就是催化剂。或者说让水***的最后一块柴火。 一切光荣都应该属于伟大的国人民。”七世纪的莱芜革新东方帝国科技史》尼德兰共和国国立大学历史学院编撰出版。 德瓦尔特的几张歪歪扭扭的图纸。有一张是所谓的管风琴。就是许多支火铳枪管拼在一起。统一装药发射。 这个倒没什么。尽管这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出恐怖的火力密度。可要达到这个目的。火铳管的数量也要足够的多。但是重量也会非常惊人。实用性并不大。 不过剩下的几张图纸。却是利用莱芜城附近的水力资源。制造水力机械。图纸上所画的并不复杂。知识广博的孙和斗能看出来图纸上画着的是类似于水磨和水碓磨的结构。可能做的事情却比舂米磨面多的多。 通过对水车转轴和片的改进。并且用修筑小水库的方法增大水力。可以制成水力鼓风机。水力碾轧。水力打磨。水力锻锤等等各种机械。 图画的很粗糙。内部结构也很模糊。毕竟德瓦尔特在欧洲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个学徒而已。可对于孙和斗、郭栋和山东兵器制造局的匠人们来说。这些提示和思路已经是足够了。水车带动的简单机械。在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成熟的设计。德瓦尔特所带来的。无非是让水力的利用更有效率。用途更广而已。 思路既然已经提出来。山东的这些工匠们完全可以制造出来完备和可靠的装置。 只要能做出这些设备。配合上改良过的分工合作系统。兵器制造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立刻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如此革命性的提高即便没有这两位因缘际会的洋人。也并不会太晚出现。这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李孟出现在这个时代。带来了翻天覆的的巨变。不光是军事技术的飞跃发展。一切都是在前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