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传国玉玺 (第3/4页)
完了,二是究竟九鼎是历史还是传说至今都没有定论呢 工具箱 【·原创:国胜2004-12-1111:19】 我觉得真正的传国玉玺绝不会是复制品那个样子,复制品太丑了:( 工具箱 【·原创:韩于水2004-12-1301:10】 哪天我找到了就不炒股了 工具箱 【·原创:大唐中兴2004-12-1409:42】 呵呵,国胜对考古也很感兴趣呀 工具箱 【·原创:飞越天涯2004-12-1411:30】 转自:山水夕虹大话三国研究院http://yancen.eee 《三国演义》中,有一件东西影响了历史和人物命运,它就是中国封建皇室世代相传的宝物、最高权力的象征——传国玉玺。 在三国中,这个皇室至宝似乎刻上了不祥的诅咒,凡是与它有关联的人下场都不好。请看,十常侍之乱中,这个国宝神秘失踪。后来孙坚发现了它,却隐匿不报欲携回江东,在事情泄露后甚至不惜发下毒誓,结果竟真的应验,在37岁时死于乱箭之下。其子孙策,保管此玺一段后将其献给袁术,以此为抵押借兵,然而他也未能逃脱20多岁就早夭的命运;得到此宝的袁术称帝不成,兵败时呕血数升而死;后来此宝归于曹cao,他虽没过早夭亡,但一直受到神秘的头痛病的困扰,最终死于此病;后来的曹丕等,也未有长寿者。 这些人的遭遇是偶然的吗?他们竟与开掘埃及古代法老陵墓的那些考古学家的命运惊人地相似。 根据我对古今中外这类事的研究,我的结论是惊人的、大胆的又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传国玉玺是一块有强烈放射性的玉石。其实,石头等物质有大小不等的放射性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常识。专家就告诫,宝石戒指、房屋装修用的石材等,都应该经过放射性检测,否则是不安全的。我国已有房屋装修引发白血病的报道。但传国玉玺的特殊性是,不是使人得白血病,而是使人头脑失常甚至发疯,并由此导致一系列悲惨事件。 说到这,就不能不从传国玉玺的来历说起。《三国演义》借书中人物程普之口,详细讲了它的故事。这个国宝的前身是一块玉,但包在普通的石头中。楚国人卞和根据所谓凤凰栖于其上发现了它,两次将它献给君王,却落得个欺君之罪,先后被砍掉了两条腿。新国君即位后,他捧着这块石头泣血痛哭,新国君派人剖开此石,才发现了这块宝玉,所以被称为和氏玉。卞和显然已被这块有放射性的石头搞疯了,到了溜须不要命的地步。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丞相李斯用此玉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恒昌”八个字,制成了皇帝专用的印章即玺,准备代代相传。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便死去,秦二世更是短命之君。持有玉玺的汉代皇上也呈一代不如一代之势,既不寿也不昌,其不良影响不言自明。 我们再看看孙坚发现它的情景:汉宫一口井中竟发出“五色毫光”,打捞后发现一名宫女,已死亡数日却尸身不坏,就在她身上找到了这块玉玺。显然,如果不是其放射性导致水分子变化发光、尸身不坏,再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孙坚拿到玉玺后,整个性情都变了,从一个十分豪爽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人,其智谋、大义等消失无踪;他的儿子孙策,年轻轻的也脾气暴躁,竟如同项羽一般得了个“小霸王”的绰号。本来胸无大志的袁术,拿到玉玺就做起皇帝梦来了,而他本可以坐享平安许多年的。得到玉玺的曹cao,其作为也远不如前期,变得十分平庸。 还可以提出的一个证明是,在传国玉玺存在的年代,开国皇帝都英明且寿命不短,这显然是他们打下天下后半道才拥有那块害人石,所以受其影响小。而他们的皇子皇孙,则一代不如一代,昏庸又短寿,是从小就接触玉玺的缘故。到了玉玺已永远失去的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还有老妖精慈禧,都活到了帝王中罕见的高寿。 以上的“蒙证”如您不信,那么就请设法找到那块已丢失数百年的玉玺,用专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测一测。它要是不发出“咯咯”的响声,您来砸我“大话三国研究院”的牌子。 最后再说一句,一个权力的象征物都如此使人疯狂,使人丧失理智,权力本身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削尖了脑袋想当官的人,对此可要深长思之啊!
工具箱 【·原创:飞越天涯2004-12-1411:34】 另:有文称传国玉玺东晋前就已失落 版权所有,2002年11月 (部分记载未经考证)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历史前移,我们从春秋时代说起。春秋时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采石,看见一只风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 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就以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认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再往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抱玉大哭,哭宝玉不为人识。文王派人去问他,他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却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便命人将石头剖开,果然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这块宝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记载,这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邪魅。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