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三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七节 (第3/3页)
“杀,杀……”王允大怒,咬牙切齿。
围在四周的士卒刚要扑上去,皇甫嵩突然“哼”了一声,不怒自威。士卒们畏惧地看看皇甫嵩,踌躇不前。 王允指着皇甫嵩高声质问,“皇甫大人,难道你要抗旨?” 杨彪和淳于嘉等诸多大臣目瞪口呆,一时茫然失措。 “我再说一遍,北军是大汉的北军,不是董卓的北军。北军将士的所作所为都是奉旨行事,和北军将士没有任何关系。北军上下是否有罪,你王大人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陛下说了算。”皇甫嵩看看王允,沉声说道,“把胡轸交给我。” 王允怒视皇甫嵩,连连摇头,“好,好……” “传陛下圣旨,凡董贼一党,抄没家财,九族尽诛。”王允站在大堂上,高举着圣旨,指着一帮被抓的大臣厉声吼道,“拖出去,杀……” 被抓的大臣都是董卓的宗族子弟和故吏亲信,其中还有一位甚至官居九卿,这些人有的吓得面无人色,有的破口大骂。依照大汉律,秩俸两千石的大员如果违律,必须要经廷尉府审理,再经天子御批,然后才能定罪。如果是杀头的大罪,那手续就更繁琐了,但此刻王允已经抓了狂,什么律法不律法他一概不问,先杀了再说。 有大臣高呼:“乱臣贼子者,王允也。”不过喊也没用了,王允一声令下,几十颗头颅落地。 太尉杨彪、司空淳于嘉等大臣也觉得不妥。本想劝劝王允,但王允瞪着眼睛说,“董卓不死,我的脑袋就没了。杀了这些祸国jianian侫,我王允也算没白死。” “董卓不死?”太尉杨彪大惊失色,“这次还杀不死董卓?” 王允抬头看看大堂外的天空,沉默不语。吕布的大军还能坚持多久。 北军大营。 吕布的大军虽然打了北军一个出其不意,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北军占据了地利优势,而且吕布来袭的时候,正是北军上午cao训的时间,训练有素的将士们在上官的指挥下,处惊不变,从容集结。同时董越为了争取时间,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前营一千将士。这一千人用自己的血rou之躯挡住了吕布大军前进的脚步。 吕布的大军在五天之内冒雨奔袭四百里,而且途中还不借代价攻占了郿坞,其疲惫和损耗可想而知。但吕布为了抢时间,仅在槐里休息了半天,然后就带着大军从槐里城再度急行八十里赶到长安,向北军大营发起了攻击。 五千将士在雨水连绵的黑夜里走了八十里,本来就已经支撑不住了,此时再攻击北军,无疑是自寻死路。 董越的北军以逸待劳,董徽的大军也休息了一夜,八千将士体力充沛,战意盎然。双方稍一接触之后,吕布的大军就不行了。董越久经战场,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千载难蓬的机会,他立即下令大军两翼包抄,中路突破,分割包围吕布的军队。 一阵血腥厮杀后,北军成功分割了吕布的大军,剩下的事就是围歼了。 北军由于过早损失了一千人,兵力上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再加上董越要求中路强行突破,造成了部曲伤亡的增大,等到完成包围后,双方形成了一个死局,一个一口吃不掉,一个一时死不掉。 董越心悬董卓的安危,随即命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先把左路的包围圈中打掉,以便腾出兵力回援长安城。 吕布浑身浴血,踉跄后退,“擂鼓,擂鼓……命令各部结阵自守,各自为战。” “大人,张辽大人被陷在了北军中军,要不要再派援军杀进去?” “不要管他了。”吕布挥手听道,“我们已被北军分割,大军一分为二,无法再集中主力猛攻了。” “大人……” “传令诸部,誓死血战,誓死血战……” 战马伤痕累累,终于支撑不住,悲嘶几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仰起了头,轰然倒地。 张辽筋疲力尽,翻身从马上摔倒。几个北军士卒手执长矛,奋力追了上来。 张辽头枕着一具残尸,想一跃而起,却连头都没有抬起来。 敌人的长矛从空而降。 战马奔腾,一个铁骑士卒纵马而至,“杀……” 长矛连同那个腾空而起的敌卒被高高得撞上了天空,几个横向杀来的敌人也被这匹疯狂的战马撞得四飞而去。马上骑士的长戟划空掠过,一个头颅,半截断臂远远地坠落于尘埃。 “大人,走,走……” 张辽大吼一声,艰难爬起,一手驻戟,一手拖刀,奋起最后一丝余力,歪歪倒倒地向己方阵势跑去。 李封张嘴喷出一口鲜血,高大的身躯被飞来的一腿踹得腾空飞起。 他想去救几个被北军围住的士卒,结果那几个士卒没救下来,自己反倒被围住了。 他看着湛蓝的天空,看着天上那轮耀眼的太阳,觉得自己解脱了,总算可以死去了,离开这个血腥的战场了。 蓦然,他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吼声,然后一双大手把他稳稳地抱住了。 “还活着吗?”吕布大声吼道。 李封苦涩一笑,又喷出了一口血。 “好,没死就好。”吕布把他放到地上,拿下了他手中的战刀,伸手拍了拍他的脸,“只要我活着,就一定把你背出去。” 李封昏厥之前,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董越驻马于山坡之上,凝视着长安城方向的驰道,根本无心战场。 为什么没有消息?送信的人一去无影踪,城里也没有任何消息送出来,难道长安城已经被叛逆控制了? 突然,他看到了一杆大旗冲出了天际,接着一骑跃空而出。 董越大喜,目不转睛地看着。 铁骑越来越多,大地开始微微战栗。 董越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猛然,他高举双手,回头望着战场,声嘶力竭地叫起来,“擂鼓,擂鼓,列阵迎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