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91 神笔认主 (第1/2页)
植叹息着道:“正因为如此,我对那只笔爱恨交加,打冷战。那笔太古怪,与其说是神笔,不如说是一只妖笔!是妖三分邪,你若降不住它,就会为它所害。” 山伯皱紧了眉头,沉吟道:“先生昔日乃是凡人,精气有限,为笔所伤有情可原。如今修仙有成,难道还是拿不起来?” 曹植用力摇头:“不成!前些日子,我也不死心前去察看过。结果还没接近三尺之内,就感到一股骇人的寒气,让人浑身难受。如今我也算想明白了,那笔不该我有。梁小兄若有此意,不妨过去试试。不过,你可要小心,千万莫要逞强。” 山伯渴盼良久,眼见机会在即,忽然心头一热:“好,我去试试看。多谢先生成全!” 曹植微微颔首:“跟我来。” 当即迈步上岸,凌波微步,从洛水之滨飘向铜雀台。 距离铜雀台三五十丈,有一片茂密的松林。 曹植径直走进松林,在一块无字碑前站住了脚步。 他深吸一口气,在石碑正面用力拍了三下,又在背面反手摸了一把。随后,就听见脚下一阵“咕噜噜”的轻响,不一会儿,石碑竟然向旁边移开了三尺!底下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xue! “从这里下去,可以直通笔室。” 曹植一面说,一面飘身而下,将身形没入黑暗中。 山伯轻挽英台的纤手,紧跟着跳下去。 下去之后才发现,里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 甬道入口很窄,往里越走越开阔,光线也渐渐由暗转明。 甬道顶部的石壁上镶嵌着一些夜光石,黑暗之中也能发出微光。 越往前走夜光石越多,光线也就越强。 走了不久,山伯感觉差不多到了铜雀台的里面,前面的道路忽然分叉,变得纵横交错。仿佛地下迷宫一般。 领路的曹植左一弯,右一拐,七转八折之后,进入一间简陋的石室中。 眼前光线大亮,石室之内,竟有一盏孤灯! 除了孤灯之外,里面空无一物。 山伯心中明白,此处还不是神笔藏身的所在,于是耐心等待。 英台老老实实牵住他的手臂。睁大眼睛瞧着那盏孤灯。 四周一片寂静,她心里生出些许不安,生怕冒然说话惊动了地下地生灵。 眼见曹植在墙角孤灯上方轻按了一记,只听“吱呀呀”的门轴转动声,原本平整的石壁豁然打开了一道门户! 进入石门,里面是一间宽敞的书房。 此时光线更加明亮了! 四面墙上各点了一盏灯,***微微摇曳。室内隐约有风,人在其中竟然不觉得一丝的憋闷。 室内装饰考究。地面铺了藏青色的地毯,墙边两派书架。一张檀木长桌,边上有三张古色古香的雕花椅子。 除此之外,墙上还挂了两张古琴。桌上堆着几捆竹简和一些素绢手稿。 长桌正中,有一个青玉笔座。里面插着一只长约两尺的黑笔,细长的笔锋直直地刺向天空,仿佛一把吹毛饮血的长剑,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一见那笔。山伯就忍不住心中震颤,暗道:“那就是春秋笔!费了这么多功夫,我终于见到它了!” 隔着丈许,曹植就站定了脚步,目光忽明忽暗,长叹一声道:“害我丧命的,就是它了!这支笔,让我又羡又惧,可以说终生难忘。想当年,我父在铜雀台上大宴群臣,众官皆醉之后,父王便来到这里,对着这支笔静坐养心,偶尔提起笔来写几句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些句子,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我当时年轻顽皮,趁父王不注意,偷偷溜了进来。父王知道之后,不但没有责备我,还在桌旁加了把椅子,你看,那边的椅子就是我的!” 山伯听他叙述,心中也跟着感慨不已。 神笔尽在咫尺,他也不急着去拿。 与其匆匆出手惹人笑话,还不如听曹植讲完。 身为学儒之人,本应该谨守本心,戒急戒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点养气地功夫还是要有的。 耳听曹植接着道:“另外一张椅子,本是留给我兄长曹地,可惜他来了一次,就说头痛,不敢再来。我来的比较多些,前后加起来共有十五六次。父王当日曾说,这只笔十分神奇,普天之下只有两三人能拿得起,以我地才情本来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有些事一定要记住:必须戒烟酒,戒声色,沐浴更衣,静心涤虑,方可持笔,而且每次握笔,时间不可超过盏茶功夫。开始时我认真遵守,为了写一首,我前后来了三次,每次都不敢超过时间。后来有一天,我行经洛水之上,偶然得见神女,顿时心神荡漾,神思不属,回来便把父王的交代忘了个一干二净,不但饮了酒,还一口气提笔写了大半个时辰,终于伤及自身,导致精气亏空,夭折殒命!” 山伯叹息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