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76章 梦回二十二 证 七 (第2/2页)
不能说宝玉自己虐待自己, 因为一个是黛玉也在那气苦, 一个是人在情感的各种脆弱中,有时越会朝阴暗面甚至黑暗面去想,甚至有时都会想到认为那些阴暗面黑暗面是事实的程度,而象宝玉此时这样至少是一时的不能自持! ““【庚辰双行夹批:此是忘机大悟,世人所谓疯癫是也。】”,脂爷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直接道宝玉是“大悟”,即世人所谓的“疯癫”(外人注:…对于脂爷,此处我努力憋住不笑出来) ““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个“证”,其实正是“证明”的原始之意,即只有到最后的“证”的阶段,才能真正“明”,真正大彻大悟, 于是, 其一,“你证我证”,我和你,都需要从对方那来证明对自己的爱,即相互证明对方对自己的爱, 这个证的基础当然是自己已经是爱对方的, 其二,“心证意证”,恐怕这个意思是之前的言语证明还不行,还必须用心来证明,即之前黛玉说过的“我是为我的心”,宝玉说“我也是为我的心”,已经达到心证, 但心证也只是当时的相证, 要想长久,还必须“意证”,即让这“意”处于自己的几乎所有言行和思维和心意当中!所谓“意”无所不在,那爱也就无所不在!(外人注:这个好!) 而且,宝玉和黛玉已经达到心证了,而其实正是意证的开始,即要达到长久的境况, 其三,“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此处已经进入所谓“悟”的阶段,即之前“意证”如果已经能达到,则已经长久,此时,就不需要有什么证了,即不需要证了反而是真正的证反而可真正言证了, 其四,“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境界”更进一步上升,更进一步达到“大悟”甚至“彻悟”的程度, 即,之前虽然已经不需要证了,还要说一句我已经证了,而此时,连言证都不必了, 而如果从不需要证到连证都不必言了,此时,已经到了“足境”的境界!即“纯粹境”的程度!即,就是类似化境!理想的终极王国! 而宝玉认为的以上“其三”、“其四”,已经将那些爱的证甚至爱的人甚至连自己“本身”都全部抛到身后!即此时悲苦的宝玉作此“言证”的真正目的和结果, 而还有的版本最后还有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恐怕有些画蛇添足,因为前三句虽然宝玉似乎小题大作了,但如果抛开宝玉的那些“小题”,却真是大作的!即其中是充满了佛家证的由始到终的过程的! 而“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则与佛家境界有些脱离, 佛经中是有“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说, 即最终境界是“本来无一物”, 但这已经是“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境界, 因此,不必多此一举再加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其实已经跌落俗尘毫无佛之境界的甚至极俗之语, ““【庚辰双行夹批:已悟已觉。是好偈矣。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续《庄》亦由情。可笑。】”,脂爷们又一次完全看不明白,于是又“干批”为“好偈”、“悟禅”,道了“已悟已觉”后,又自批到“可笑”(外人注:哈哈!实在忍不住了!脂爷们滥竽充数也罢了,竟然还充到乐队指挥上了!)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庚辰双行夹批:自悟则自了,又何用人亦解哉?此正是犹未正觉大悟也。】”,哈哈,曹雪芹妙哉!如果宝玉写了如此妙悟大悟彻悟,还“怕”别人看了不解,那宝玉此时实际上连第一句的我证都没达到!竟然自认为就已经“解悟”了!(外人拍手注:妙啊妙啊,大妙精妙!) 而这一点上,脂爷们虽然没看懂之前的“你证我证…”,却也能看出宝玉当然并未大悟彻悟,虽然脂爷们之前一直强调宝玉已经悟了, 因此,脂爷们虽然此处歪打正着,但因为缺少之前的“豹头虎身”,只捡了一小截小尾巴,也是完全没能领会到曹雪芹之妙的, ““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庚辰双行夹批:此处亦续《寄生草》。余前批云不曾见续,今却见之,是意外之幸也。盖前夜《庄子》是道悟,此日是禅悟,天花散漫之文也。】自己又念一遍,自觉了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庚辰双行夹批:前夜已悟,今夜又悟,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堕落无成也。不写出曲文何辞,却留于宝钗眼中写出,是交代过节也。】”,哈哈,可爱的宝玉! 宝玉仍停留在“自觉怎样怎样”、“心中自得”的阶段,如何能所谓“悟”甚至“大悟”、“彻悟”? 但,此时几乎已经肯定的是,宝玉在八十回后的最后,是肯定已经“大悟彻悟”的!而那些笔墨,更见曹雪芹之无限! (外人注:你到了哪个证?(大白纸注:嘻嘻,惊喜狂喜和撕心裂肺同在的你证我证,幸福无比的心证,正等待意证(XX注:好玄乎!))) “证?”小戒怔了怔,看看小唐道,“这是小唐的强项。” “我证明我这金箍棒可不是吃素的。”小猴笑道。 “行于路上,证在路上,心于路上,证在心上。”老沙呵呵道。 “阿弥陀佛,”小唐双手合什道,“需要证时,证被需要,无需证时,无影无踪。” “干嘛?”小戒愣了半天,道,“领证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