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733 冯铨】 (第2/2页)
才大呼上当,真以为满清跟大元一样搞粗放式管理呢。 清代有尚虞备用处,也就是粘杆处、血滴子,全都是妥妥的特务机关。 只不过“自带基本盘入关”,弱化了对纯特务机关的需求和依赖。 军机处是小圈子治国、小黑屋决策、秘书政治。 就是直接踢开官僚机构,皇帝跑去别处另组班子决策,参与的官僚基本“秘书化”,几乎无决策权都是“跪奏笔录”。 崇祯对群臣掌控力崩坏的根本原因是崇祯性格缺陷。 王朝末期官僚吃空朝廷是普遍现象,如果想中兴就得拉一批打另一批。 但崇祯性格缺陷明显,不愿意负责反而让臣子替他说话,那么谁按照皇上意思说话一旦被朝臣抨击,崇祯就不说话了甚至会处死,这谁还敢跟崇祯混? 过去丞相权力很大,这反而容易分化丞相与普通朝臣的关系,让其相互制衡。 内阁大臣、首辅在法统上并不是百官之首,反而是“秘书处”,只是成为一级机关的产物。 那么阁臣没必要得罪朝臣,反而更容易团结起来,一旦皇帝水平差就容易变成光杆司令。 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有设立和明朝一样的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但是,类似的机构或者说制度还是有的。 满清入关之初,天下还未坐稳,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都是心腹巨患。 外患未除,自然是没有心情除内乱了。因此,顺治帝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特务机构。 到了康熙年间,天下坐稳了,南明剿灭了,朱由榔被杀了,只有郑氏一门孤悬海外,但是已成强弩之末,要威胁大清,怕是也难了。 日子过好了,外患已除,是时候除内乱了。 于是,康熙搞了个制度,即密折专奏制度。 在这之前要是想上奏皇帝,首先要达到一定品级,不能从九品,从八品这些小官也经常给皇上上奏,那皇帝根本看不过来。 其次,要经过中央各部和内阁,比如你要钱的,就得经过户部,然后经过内阁,最后交给皇上。 要打仗了,边关告急,要告诉兵部,然后交到内阁,内阁再给皇上。这个过程中,很多折子就石沉大海了。 因为说不定内阁觉得这破事也需要告诉皇上?这破事也敢告诉皇上?这破事也能告诉皇上?于是,皇上就看不见了。 皇帝对下面的情况自然不太清楚。 康熙这个办法,说白了就是越过各部和内阁,直接交给皇上。 地方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可以随时递密折。 密折内容也不限,报灾,请安,邀功,请罪,告状,弹劾,甚至是想皇上了,都可以。 这样,对地方控制就大大加强了。 而且减少了作弊风险,因为一个人再牛,也不可能搞定所有官员。 总有人和你不是一条心,一纸密折告你一状,皇上就知道了。 清朝加强皇权,不太靠特务。 因为吸取了明朝太监乱政的教训。 雍正搞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类似于皇帝秘书,没有固定职务,也没有固定的品级。 直接在皇帝领导下,圣旨也不经过内阁了,而是直接由军机处发给大臣。 军机大臣跪奏笔录,那是妥妥的皇上的忠实奴才。 军机处直到宣统三年才废除,那时候大清都要完蛋了。 至于控制舆论,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空前绝后。文字狱就是干这个的,犯了事的人有时还不知道自己咋犯事了呢,就因为某句话,或者某个字,犯了忌讳。 关键这个忌讳不忌讳的没有明示,说你犯了就是犯了。 当然,韦宝不会没事找事说这么多,端出一个文字狱,在韦宝看来已经足够了。 要不然,大明的皇帝的确是太软了一点。 “韦爱卿,你再详细说说。”朱由校道。 韦宝点头:“陛下,就以现在的杨涟左光斗案子为例。杨涟的奏疏竟然怀疑皇帝不圣明,本来就是狂暴悖逆,丧心病狂,定个大逆不为过。至于左光斗等人,那都是朋党,可以一并斩首,又何必去追什么脏?陛下想如何治罪就如何治罪,不必罗织罪名!就从他们的言行入手即可。要让整个大明的臣子都知道,藐视皇权便是天下一等一的大罪,如何判都不为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