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_【1008 关宁锦防线的前世今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08 关宁锦防线的前世今生】 (第3/3页)

12万人,所以这个时候驻守的广宁的巡抚王化贞的角色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因为辽东巡抚是挂赞理军务的。

    这个时候的明廷财政已经相当吃紧,国库空虚,于是就加征地亩银,并将两淮、两浙岁入824060余两白银由各边真“自运自催”解用。

    其他诸如战马、粮草、兵器、甲杖等所需要的数量,都按照熊廷弼提报的数量来准备发放。

    此外,硝黄火药、解至广宁的就有214060斤。

    总理户、兵部、工部的王在晋后来讥讽熊廷弼说:“彼时经臣如骄子,无求不遂”,天启皇帝和大臣们对熊廷弼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个时候是无以复加的。

    临出发前,天启皇帝给了他一道敕书,这是一道新敕书,按惯例,督抚就任以后,要么给旨“依原敕照行”,要么重新给个新的。

    熊拿到的这道,牛叉到底,因为副总兵以下先斩后奏。又从京营里面给熊精心挑选了5000名士兵和6000匹战马,护送熊上任。

    皇帝让大臣们在城外送行,并且赐宴,这种特殊的荣誉十分罕见,也表明天启皇帝对辽东局势的高度重视。

    这番布置时,辽左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努尔哈赤丝毫不掩饰自己想要继续进兵广宁的意图,虽然期间被汉民暴动耽误了时间,但是洒在前线的哨探夜不收们不断往后方传递同一个消息:老奴要来打广宁。

    结果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个人搞翻脸了。

    熊廷弼和王为什么原因翻脸。

    王化贞作为辽东巡抚赞理军务,前线的最高指挥官。

    王化贞是主张出城野战硬钢,钢正面的,说不打就没有守的条件。

    老熊一听就懵了,感觉被朝廷戏耍了,给自己派这么个玩意来搭档。

    熊廷弼说:守就是为了战,现在连番失利,人饥马疲,连防守都十分困难,人心又惊疑不定,你凭什么出去跟女真打正面。

    王化贞:就是因为这样,守城的条件差点,老子的策略是以战代守。

    熊廷弼: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整体局势这么差,转输粮草都那么困难,既然你要硬肛,就应该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供应的问题。

    王化贞:我的兵马一旦渡过辽河,海州囤积的粮食那还不都是我的?呵呵。

    熊廷弼:就算你过了河,也要考虑到如何防守女真兵的攻击,假如出现了危险的情况,应该如何支援。

    王化贞:等我攻下牛庄,那里的人一定会响应我,肯定会有人抓住叛将来投降我,担心个什么。

    王化贞这个人刚愎自用,向来不懂军事,还喜欢吹牛。他甚至独出心裁的提出要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找察哈尔部林丹汗借兵四十万,实行内外夹攻之术。这种荒唐可笑的策略,他还真的实施了,多次派人去招抚李永芳。

    结果反被李永芳策反了王化贞的心腹部将孙得功。

    孙得功此时也是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摊上这么个智商的上级,还不如投降了事。

    王化贞把饷银用来施行他的结连西蒙古策略,却不给在前线时刻准备作战的士兵,而且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催促士兵们出城列阵,等到士兵们都出了城,却看不到所谓的察哈尔部士兵来支援。

    天启元年七月,王化贞派遣毛文龙袭击了镇江,然后立马新报告到朝廷,大吹大擂,搞得一脸懵的大臣们都认为是炸天的胜利,于是兵部开始催促熊廷弼赶紧带兵出山海关,去支援老王。

    没办法的熊廷弼只能率军驻扎到距离广宁120里的右屯卫,然后也开始写报告:“按照我的策略,所有的布置还没有全部落实,王化贞太急躁了,搞得女真疯狂报复,屠戮了四卫的百姓,那些准备响应朝廷的义军之心都被丧失殆尽,你们居然还听他吹的奇功?”

    经抚不和,两人越吵越凶,越凶越吵,开会的时候边将们都同意熊廷弼的主张。

    王化贞就跟他吵,吵急眼,熊廷弼就写报告撅王化贞。

    王化贞跟朝廷许诺,秋天吃饼之前,你们在家里躺着听老子的捷报吧。

    结果一年的时间里,王化贞五次进兵,没有一次成功。

    熊廷弼写报告说:“明谕抚臣,慎重举止,毋为敌人所笑。”

    王化贞听说以后,吹了一个超级大的牛,给我六万兵,老子一举荡平后金,要求皇帝下旨,让所有的士兵都听他的命令,这句话说完不到一个月,王化贞就丢失了广宁,差点被后金把他自己都俘虏了。

    两人矛盾尖锐,下面的将士茫然失措,不知道听谁的好。

    熊廷弼的性格很刚强,自信,还喜欢骂人,从来不把权贵放在眼里。

    兵部尚书张鹤鸣跟他闹翻脸,张鹤鸣因此就极力支持王化贞,只要是王化贞所奏请,没有不同意的。

    熊廷弼说是经略,应该节制地方,张鹤鸣竟然擅自指令。

    之前张鹤鸣催促熊廷弼出关,熊廷弼怼了他:老子手上没有兵,出关不是动摇军心么?

    毛文龙奇袭镇江后,张鹤鸣也鼓吹立刻主动与女真交战,熊廷弼下令:“敢战渡河者斩”。

    熊王之争,将大半个朝堂都卷了进去,当时阉党得势,熊廷弼这性格得不到阉党的青睐,而朝堂里叶向高执政,他是王化贞的“座师”,于是很自然的倾向于王化贞。

    熊廷弼既得不到阉党的喜爱,也得不到文官叶向高的喜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