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定大唐_第三十二章 天宝继开元 敕封十节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天宝继开元 敕封十节度 (第6/6页)

魁梧的沙场宿将,似乎在他眼里,他们仍是当年的总角少年。

    高力士也忙拭着眼角的泪珠陪笑道:“是呢!大家记得丝毫不差。老奴还记得,为了捉青蛙掉进荷花池的就是他们俩呢!捞上来问他俩捉蛙做什么,湿漉漉的俩小猴儿说:‘青蛙不听号令,夜间吵闹,是为乱军之罪,当斩’,这一晃也快三十年了”。

    天子笑道:“皇甫惟明,你少年机智,当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请和,朕看往年他的上表言辞都甚无理,本是不许,你怎么劝的朕?”

    此时,跪在地上的皇甫惟明已经感动地哽咽难言,李隆基拍拍他的肩膀,笑着继续说:“你说,开元初年的时候尺带珠丹年纪还小,只是个娃,能懂个甚?怎么能够写出那样言辞?必然是边将贪图立功,伪作此书。后来一查,果然不假!”

    天子李隆基将地上跪着的各位勋将一一扶起,最后他抚着王忠嗣的肩头说道:“忠嗣,你少年时崇拜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常率游骑出塞,后来长大了些,老帅也多次为你请命,要带你出去历练。朕就是不准,你可知为何?”

    王忠嗣垂泪道:“臣知道,圣人怕我替父报仇心切,不知进退,白白丢了性命!”

    “对!”李隆基笑道:“你知道朕的苦心便好了。国家良将,岂能因逞一时匹夫之勇白白折了?不过,你从军后仍是不听话的,玉川、新城两战,你都是单骑破阵,胆子也忒大了点。害老帅也替你吃了不少骂啊!”

    李祎仿佛想起了当年的情形,也笑道:“是啊,这小子只管自己杀敌过瘾,害我被圣人连降三道谕令叱责。叫他回来,还嫌杀得不过瘾,赌气不肯吃饭,你还记得吧?”

    说到这里,在场君臣皆破涕为笑。

    笑罢,天子容色一敛,示意各人落座。

    听到大家谈及往事,一旁的太子李亨也大为感动,他又见父皇如此高明的驭人之术,也不由得心中暗自佩服。他一抬头,蓦然看见父皇鬓角上已有不少花白的头发,眼角也多了些皱纹,不禁心中也是一酸。李林甫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心中却已将天子的每一句话都细细咂么了一遍。

    天子并没有留心他俩,对诸将言道:“刚才说了那么多,并不是因为朕上了些年岁,来找你们说说旧事,朕最关心的是,你们作为封疆大吏,能为朕,为大唐,提拔和培养出多少年轻的英才?”

    此言一出,诸人心中尽皆叹服,天子有志网罗天下英雄为大唐所用,这才是一代英主的广阔胸襟。

    夫蒙灵察抢着回道:“末将手下有个叫高仙芝的,现为疏勒镇守使。哦,就是当年在五凤楼与吐蕃使者比箭的那个。”

    天子听了,想起当年高仙芝的俊朗身姿和高超弓法,不禁点头微笑。

    夫蒙灵察见天子中意,又急忙补充说:“安西还有几员良将,都是不错的好苗子——程千里、李嗣业、段秀实、封常清,等,末将平日里也对他们严加督导,大家一起为圣人效力!”

    随后,盖嘉运、皇甫惟明、安思顺和王忠嗣等也各自列举了帐下若干良将,如郭子仪、哥舒翰、王思礼、仆固怀恩、马璘、白孝德、章仇兼琼、裴敦复等人都被一一提及。

    唯有太子李亨沉思道:“怎么不见那个人的名字……?”

    待谈及幽州时,还未等牛仙客作答,天子却转头问安思顺道:“安思顺,我记得现在的幽州节度副使,那个叫安禄山的,跟你沾亲,对嘛?”

    安思顺仍是缓缓地回答道:“启禀圣人,安禄山之母为我伯父继室,他便也随了安姓,虽无血缘关系,但论起来还是我的从弟。”

    天子听了,点了点头,向牛仙客问道:“他和那个叫史思明的,如今锤炼的怎么样了?”

    牛仙客奏道:“圣人日理万机,仍熟知各镇偏副将领姓名、家事,为臣佩服!中书令也曾命臣对此二人多加留意。不错,安禄山目前为幽州节度副使,史思明为平卢兵马副使,二将于张守珪后镇守幽州、平卢,尽心竭力,近年来屡破契丹,颇有积功,只是他身为副使,故此次未曾参会。”

    “嗯!”天子点头道:“朕看,也不要让他们只做副使了。你现在身处机枢重地,朕这里还有许多事需要你来分担。你回去后拟个条陈,看看怎么样让安禄山、史思明他们替你把幽州的担子扛起来。另外,适之,你剑南道的担子也可让那个章仇兼琼帮你挑一挑。中书令,你说呢?”

    “臣等遵旨!”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三人忙道。

    ……

    因涉及军机,这次军事会议并没有被记录在天子的《起居录》中。

    此后不到三个月,老帅李祎与世长辞。

    大唐帝国的藩镇也从原来的七个扩充到了十个,一批青壮派将领获得擢升,迅速替代了原来遥领各镇的文臣和老将,他们在各自藩镇内拥有一定的财政、人事与军事自主权,毗邻的藩镇之间既相互呼应,又互为制约;各镇节度使也经轮换调岗,很少兼任……故此,在设立之初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高效的军政格局。

    在帝国的西陲,安西、北庭二镇由夫蒙灵察和兵马使高仙芝统领,他们的辖区覆盖安西四镇与西域诸国等辽阔的地区,这二镇拥有蕃汉各族士兵四万四千人,负责抵御吐蕃、突骑施和葛逻禄的侵扰,护佑大唐丝绸之路的顺畅。

    河西、陇右二镇,由盖嘉运和皇甫惟明二将分别统领,住节凉州、鄯州,紧紧扼守河西走廊这一重要地区,成为防御吐蕃、突厥的第一道关卡,他们拥精兵近十五万,铸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长城。

    朔方、河东二镇,分别住节于灵武、太原,呈掎角之势抗击突厥的主力,成为守护长安、洛阳的第二道屏障,安思顺与王忠嗣两位节度使统十万雄兵在此拱卫帝国西、北的两道大门。

    而在帝国的东北方向,原幽州节度府被一分为二,划分为范阳、平卢二镇,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协同统领,他们的幽州铁骑和步兵迅速扩充至十三万,临制奚与契丹,向西压迫突厥,向北镇抚室韦、靺鞨的广袤地区。

    此外,西南方向由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率三万九千人镇守,西抗吐蕃,南镇南诏。

    而帝国的南方,依托岭南辽阔的幅员,面对浩瀚的南海,在广州设立了岭南五府经略,由裴敦复率一万五千唐军在此驻扎,成为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座重镇。

    另外还有长乐经略、东莱、东牟二守捉等,各自率兵护佑大唐帝国辽阔边陲的治安。

    如此,在唐帝国漫长的边境线上,守护着五十万装备精良的铁血将士,所有人都坚信,他们是护佑大唐万年长安的终极力量!

    在他们的身后,大唐开元纪元的帷幕缓缓落下,天宝纪元的篇章徐徐展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