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二 (第2/3页)
、杂家、小说家,而在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和杂家,他们各抒己见,周游列国游说君王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其中法家提出的思想因为“合乎时宜”,多被各诸侯王采用。” “其中管仲在齐国为相,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变法图强,成为春秋第一霸;子产在郑国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李悝在魏国受到重用,“尽地力之教”,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吴起不但是兵神级人物,还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楚国“明法审令”,使楚国成为当时与匹敌强秦的大国;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成韩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令诸侯不敢小觑;商鞅更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良好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虽然死在了秦国的监狱,但他是死在了李斯的嫉贤妒能,其思想被李斯继承并在秦国实践,李斯因此成为商鞅之后秦国的法家代表,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李斯更是其中的翘楚。在其他诸子百家极力向各诸侯王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时,法家牢牢占据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除韩非子被陷害未受重用外,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李斯皆受重用,并在各自的诸侯国实行变法图强。” “为什么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受重用,因为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符合当时大乱的政治环境,“以法治国”可以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以强大,在弱rou强食的乱世环境中先生存下来。“因时立法,因事制礼”成为法家的重要特点,法家的“法、术、势”理论根据各国的国情,在不同的诸侯国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效果。其中秦国因为拥有商鞅、李斯这两位法家大家,而终得天下。由此可见,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法家才是最合时宜的!因此,那时候的儒家思想只能够边缘化,也没有成为主流。” 众人听了,都若有所思。萧麒也眉头紧蹙陷入了沉思。 黄浩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你们就会问,咦?为什么最后是儒家笑到最后呢?还是那个道理——合乎时宜!其实啊,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术流派,同时也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笑到最后。孔子作为儒家鼻祖,其实在当时就非常有影响力,是宗师级人物。你们不妨细想一想,孔子当官时间并不长,几个月的司寇而已,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个学术流派的代表,充其量是个著名的学者,但他拥有的资源,却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何况里面还有当时的“首富”子贡、勇士子路这样的杰出人物。” “孔子带着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但并没有哪个诸侯王任他为相,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和孔子一样也只是个学者,遭遇和孔子大同小异,政治上并不得志。其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完全可以用“落魄”来形容,累累如丧之犬。孔孟之道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用,恰恰因为是不合时宜。当时是大乱之世,强调什么“礼”,什么“仁”以及“三纲五常”是没有市场的。” “诸侯王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不被其他国家兼并,孔子那一套对诸侯王来说,恰恰是“道德枷锁”,谁会想给自己套上“道德枷锁”呢?但儒家学说在当时也有用处,就是给别人套上“道德枷锁”,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儒家学说虽然是乱世不被采用,但在大一统的王朝里,却是最好的统治工具。所以到了汉武帝时候,经过儒者董仲舒提出,立即被皇帝采用,成为影响长达千年的思想工具,直到如今这个乱世还产生广泛影响。呵呵,这孔夫子大概也不会想到,他在死后能留下这么大的名声,超过春秋战国时期名声的百倍千倍。大唐帝国会落到如今的地步,诸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独尊儒术”难道就没有问题吗?” 大家沉默不语,一时间消化不了刚才的内容。还是萧麒打破了沉默,她问道:“你刚才说秦国灭亡有几个原因,你才说了两个,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黄浩笑了笑,说:“好吧!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我刚才说了两条秦国灭亡的原因,我现在说第三条,那就是秦国的政府运转出现了问题,到了后期,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那么多,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顿了顿,黄浩继续说道:“至于第四点,那就是秦朝的大军多在边疆,内部空虚。在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朝的大军不是在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收缴了天下武器后,自以为没有人敢再起兵作乱了,所以放松了对国内的防御,而将目光放到了对外扩张上。” “最后有一条关键的原因,那就是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秦始皇的突然暴毙,因为事出仓促,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他完全没想到jianian臣赵高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敢篡改遗诏,处死扶苏和蒙恬,让昏庸无能的胡亥登上了皇位。此外,六国的后裔从未放弃复国的目标,他们一直在默默等待着一个推翻秦朝的时机,尤其是同秦朝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楚国后裔,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最终秦朝也正是灭亡于楚国后裔项羽。” 说到这里,黄浩双手一拍,戏谑道:“总而言之,从这几点看,秦朝的灭亡和儒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秦朝灭亡后,很快就建立了西汉。可当时儒家也没有马上得到重用,汉高祖刘邦他也看不起儒生,还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汉初的文景之治,西汉皇帝治国采用的是黄老之术,由此可见,所有的学说都有自己的作用,并不是非儒学就不能治国。作为一个成功的上位者,肯定会选择最适合当时情况的学说。不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