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青帝_二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二 (第3/3页)

够偏听偏信,否则,这个国家是要出大乱子的。登辽今天为什么能够发展的这么快,不是我黄浩采信了哪一个门派的学说,就会达到这样的成果。恰恰是我博采众长,把诸子百家的长处都拿来我用,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环境毕竟有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不管是哪门哪派,这些思想都将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的领域影响着我们,成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一部分。所以我是反对独尊儒术的。你们想想,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财富啊!岂能弃之如履。我们应该从各门各派中博采众长,把有用的部分综合起来,用逻辑的思想把它串联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说,我把它称作科学。当然这个想法还不成熟,我也是在摸索之中。”

    黄浩的这次与妻子的聊天,被现场的官员记录了下来。他的思想对后来辽国的建立影响很大,也促进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为了皇权的稳定,黄浩最后还是重用了儒家门徒,但是他推动了儒学思想的改革。这种揉和了后世科学思想的新学说被儒家称作——新儒学。

    众人散开后,夫妻两人二人继续谈古论今,话语十分投机。黄浩爱萧麒的美丽聪慧;萧麒爱黄浩的王者霸气和博学多才。二人越聊越情投意合、似漆如胶了。

    一队人马过下了长城,沿着山路迤逦而行。渐渐下了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平原。只见阡陌纵横,绿麦如茵,时见小桥流水,村烟袅袅,又是一番清新亮丽的景象。二人一边观景,一边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到了榆关。

    ——————

    榆关即后世的山海关。又称渝关或临闾关,是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

    榆关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这时候的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是隋开皇三年(583年)所筑渝关关城。

    渝关关城的城池,周长约四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关城是渝关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关城城垣周长四千余米,城高十一米,厚达六米。东墙为长城主线,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

    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和牧营楼。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墙外有护城河环卫。

    黄邺早就带着榆关的文武官员在城门外等候,远远的见到黄浩一行,赶紧迎了过来。众官员纷纷上前和黄浩夫妇见礼,寒喧了一番。黄浩夫妇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城里,黄浩见这座小小的关城路两旁竟然商铺鳞次栉比,行人车马,往来不绝。

    萧麒啧啧称奇,认为果然繁华非塞外能比。可黄浩心中奇怪,怎么刚刚经历过大战,这地方一下子就繁荣了起来?这实在有些不合常理呀。他看向黄邺,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呵呵,”黄邺笑道:“大都督,咱们这次可占了大便宜了!平卢乱了,现在打成了一锅粥,关内的人都往这边跑。能不繁荣吗?”

    “怎么回事?”黄浩问。

    黄邺立马娓娓道来:原来,现任的平卢节度使李匡威,是已故卢龙节度使李全忠的儿子。其父李全忠于光启元年(885年)夺取卢龙军,成为卢龙节度使,次年,李全忠逝世,父亲死后,李匡威继位为卢龙节度使。

    李匡威本事不大,却好色成性,简直是个色中饿魔,眼睛里就看不得美女。他的弟弟李匡筹的妻子张氏长的很漂亮,去年三月,李匡威与李克用爆发了战争,他出发营救成德王镕之前与家人会别时,李匡威酒后乱性,竟然将弟媳jianianyin,从此李匡筹对其怀恨在心。

    今年年初,李克用再次进犯幽州。李匡威与王镕共同抵御李克用。在元氏(今河北境内)取得胜利。前不久,李匡威从镇州率兵回幽州,到博野的时候,其弟李匡筹已经占据幽州,自称卢龙留后,并派兵讨伐李匡威。李匡威大败而逃,投靠了王镕。这家伙贼心不改,又想谋夺王镕的基业东山再起,结果事情败露,最后死在了王镕手里。其部众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李匡筹。

    因为政变,平卢军一部分乱军抢劫了登辽的商队,抢就抢了吧,还把商队的人杀了个干干净净。这下子惹毛了背嵬军将士。黄邺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更加不能忍。他调动疾风都所以杀了作乱的平卢军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进攻榆关。

    本来骑兵打这种坚固的城关没有多少把握,但事情就这么凑巧,平卢军发生政变后,很多李匡威的老部下人心惶惶,恰好镇守榆关的军官就是李匡威亲手提拔的,干脆打开城门,直接投降了背嵬军。

    不久前,李匡筹还打算派兵来夺榆关,结果军队走在半路上,就听闻卢龙军中发动了兵变。此时的刘仁恭带领的士兵正在戍卫蔚州,轮换期到了还没有返回幽州,加上将士又思念家乡。于是,刘仁恭就发动兵变,随后又率兵回幽州攻打李匡筹。攘外必先安内。无奈之下,李匡筹派人和黄邺达成协议,割让榆关给背嵬军,两军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没想到,原本就羡慕登辽生活的幽燕老百姓听说背嵬军占领了榆关后,顿时引发了一番移民潮。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无数幽州的老百姓不管贫富,纷纷扶老携幼逃往关外,逃避战火,投奔背嵬军,当地民政官员一统计,发现本地竟然增加了三万人口,顿时乐坏了!今年的业绩可算是看得过去了。

    这些老百姓就近安置在了柳城县附近几个乡。这柳城县离榆关只有二十里不到,驻守在这里的背嵬军士兵的军饷高,出手大方,人要和气。消费能力很强。很多幽州移民过来的老百姓本来就是商人,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商机。

    于是,他们安定下来后,就纷纷跑到榆关开店,这才有了榆关今天的繁荣景象……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