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尾语:昔年往生 (第2/5页)
三,整年几乎学不进去,没有正儿八经在私下认真做过任何套题。可谓逆反期。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我还是考了班级第一名,不过到了高三下学期,这种状态的后果就是成绩倒退,高考之时考了史上最差成绩,原本老师是按照清华北大的想法培养我,结果我就只考了个普通211,就是刚刚够上那种分数,填报了师范类院校,因为师范类院校比同类高校分数线低。 选专业的时候我就选中文跟历史,在我们省给有中文跟历史名额的院校我跟我mama看着填报,然后一志愿二专业录取,到华师读了历史学师范专业,慢着,华东华中华南师范类院校都简称华师...... 如果我提前知道大学专业和中学所学原来差别如此大,我可能就不会这么选了。 历史是做冷板凳的,十年功夫朝上大概才是学术研究的真起点。 学业起初繁忙,后来渐觉无趣,彼时我修了英语双学位,业余又在校外语言机构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大学期间还跟着专业课老师学了点古典拉丁语。 我的导师是我们学院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林师中泽。研究方向是世界上古中古史,偏重于基督教史。 他身体孱弱,但在讲课跟做学问时,总给我以灯塔之感,想到他,心里便是一片光明。 我的专业是世界史,不是勾心斗角史,我的成长环境非常纯粹,生平最讨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我一学历史的研究生反而遭遇后面那起伤害事故。 我学的是宗教史跟法国史,我学的不是人心啊!我学的是人文,我受的人道,总不能提前预知人性善恶吧。 平日里我比较傻萌蒙圈,这个是公认的。 整个大学期间,其实用在专业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很多时候都忙于副业:学语言跟写故事梗概。即便如此,可能因为底子好的缘故,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期末时,大家都在网上互传考试重点,我当时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专业课复习资料,看都没点开看,就自己整理史学逻辑线,结果考试的时候,遇到名词解释有的我压根都不熟悉,一脸懵,考完试之后才得知原来那些复习重点里面都有。便是如此,成绩也还是进了年级前列。 各项成绩大都还说得过去,专业课有一门差点红线,直接把我平均绩点拉低了一个档次,考古学嗯嗯嗯,我是真没听进去......所幸没挂科,否则就没法保研了。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保研是个什么东西,本身我就傻得不行又不争不抢,而且没有加入团学,也没有搞什么科研立项,就只是院青协志愿者,和舍长一起在助残队志愿服务天河区康疗。平时都不太注意名利评优那些,更别提其他了。 高校期间惟一的职务就是学习委员,大三那届,后来获得了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咳咳,不是因为团学职务评上的,是因为班级学习委员,平时学委工作比较重,所以师友们对学委也比较优待,这是事实,因为我们当时五个班学委都评上了...... 因为我不知道保研是个啥,到大三下学期期末预保研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报名,当时已经在备考法语可能考虑申请法国公立大学研究生了,别问我为啥高中厌学大学又重新勤奋,我觉得人生不同阶段对于学业的认知是不同的,大多数时候还是想要继续读书,感觉自己储备不够,而且大学期间我想要成为高校老师,于是打算读到博士了。 大四的时候,在清中实习,跟师友们相处非常亲密,被实习的学生们亲切唤作“C宝”,那些孩子如今都是大学生了吧。临分别时,孩子们还做了好几件礼物给我,还集体送了纪念品给我,真的超级感动。有个别孩子到现在都还和我有所联系,仍然称我“老师”。 那个时候中学生依然是不太用手机的,所以其实联系方式没有怎么留,只有极个别留了。我想说,谢谢你们,我们曾在生命中温暖彼此。 也就是在实习期间,学院开始了正式保研,忙着实习又得兼顾学业,法语还没考试,有点慌乱,然后在老师的建议下试了试保研,结果进了,最后以综合排名第七的成绩获得普通类推免,随后保研到武汉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具体方向是近代早期欧洲史,特别是法国史。 别觉得这样分期史奇怪,上古中古史与中古近古史交叉性其实还蛮强的,世界史尤其如此,导师讲法国史是从上古讲到近现代的,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史是划到一起的。 大一那时在康疗服务,我有时还会用自己的生活费给他们买点小零食,他们是精神残障人士,有的母亲在孩童也在,我记得里面有位叫阿英的,她女儿就在康疗服务点旁边的幼儿园上学,孩子也会被欺负。 因为在别人眼里是残缺。 这种感觉,你们知道吗? 故国里写到阿默跟予晴就是这样,包括出事之后的我自己。 我有次还带着阿英的女儿到旁边文具店买了文具,我们相处起来挺好的。 只是某些人喜欢恃强凌弱,或者歧视弱小,通过欺负别人取乐。 华师西门有个拾荒老奶奶,很不容易,这个当年很多华师人都知道。 我曾经把我钱包里所有零钱都拿给她,希望她不那么辛苦,当时手里就是十块二十块凑了个五十块。我平时大额费用主要是划卡。 再后来微信支付宝网络支付越来越流行,经常是手里连零钱都没有多少了。 那个时候,最一言难尽的就是女卫生间数量问题。你们懂的,师范类院校女生数量特别多,而且女生去洗手间比较麻烦,就造成洗手间门口天天都是女生在排队,而男生则没有,数量绰绰有余。尤其是图书馆最惨,人员密集,女孩居多,有的时候泡馆去洗手间等不及我们女生就得离开图书馆到对面课室高楼里去,然后再返回图书馆学习。后来华师校友还呼吁改良,于是图书馆洗手间终于改了,原本每层男女卫生间,改为某两三层全为女卫生间。 在华师泡馆,我经常在电子阅览区域,因为方便给电脑充电而且那里位置是有区隔的。在那片区域我认识了好几个学院研究生师兄师姐,或者比我大一两届的师姐,人都很好。 最好的就是黛黛学姐了,她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因为喜欢历史然后考到我们学校读法国史。 我们还一起学过法语,后来我大四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