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全盘答应学子 (第1/2页)
眼看赵桓没有了自己刚进来时候的暴怒。 李纲才硬着头皮说出了太学入学考试的事情。 李清照,王太妃,陈卓等人一走,太学的审题考官,都跟着他们走了。 作为主考官的李纲,甚至都不知道入学考试各流程的负责人具体是如何接洽和部署细节的。 太学入学考试,还要出乱子。 果然。 听李纲说完太学入学考试的以后。 赵桓的脸,顿时比外面的黑夜还黑。 恩科是他提议的,被朱琏一张嘴,灭了集英殿参加殿试的所有准进士。 灭了就灭了。 一科几百的进士,大部分优秀者都会通过太学招考。 两科优胜者重叠,选太学者乃是绝大部分。 赵桓还不是很在意,毕竟他是太学山长,以后有大把时间在太太学中培养自己的班底。 这比恩科一面之缘,然后派去吏部考试任职那种关系,要亲密的多。 唯一的遗憾就是失去了李纲钳制李敬。 可李纲那个混蛋居然还说什么太学生考试会出问题。 批阅试卷的大部分考官都走了,按时张榜就不可能了。 尽管试题还在皇宫,然而李清照,陈卓,王太妃三人构建的太学考试秩序,李纲也不知道会不会出问题。 这不是丢赵桓的脸吗? 为了庆贺自己回归大宋,特意开的恩科,一谈湖涂以后,科举成了绝响。 如今天下人从士子口中已经得知了其中原委。 知道了太后,靖王等人负气出走。 太学生招考再出问题。 天下人如何看自己这个君王? 自己岂不是丢尽了所有颜面,成了比肩父皇的一代昏君? “上皇,微臣一直忌惮李敬在朝中网络党羽,用各种经济手段拉拢朝臣,却从来没想过,这些朝臣居然敢为了一个胡言乱语的学子殿试答辩?站队李敬,把..........” “不要再说了!” 在赵桓看来,李纲所有的解释,都不能掩饰看错局势的失误。 如非李纲从玉门关见面开始,就强势的误导,让赵桓以为李敬受几大钦命军平衡势力,在朝中影响不过如此。 他也绝不敢如此对待李敬。 朱琏下令杀人也好,追逐李敬也好,是为了帮自己稳住李敬,稳住大宋江山。 要是自己连汴梁这些学子都稳不住。 临安做教习的赵佶,还不知道怎么嘲笑自己,消息传到金国,完颜宗翰说不定会大呼上当,高估了自己的这个饭桶皇帝。 “李相,你现在,立刻,把所有剩下的,没走的太学考试负责人召集起来,让人连夜过一遍考试的各种细节,倘若太学考试再次出错,朕不仅要罢你的官,还要削你的爵位!” 都说伴君如伴虎。 李纲官场沉浮这么多年,就是在赵桓手上,也不是第一次被嫡贬。 郡王爵位,在李纲看来,是大宋朝对他东京保卫战,城墙血战的褒奖,也是对他不屈于金人威吓,力争主战的认可。 不管是朱琏在集英殿认定自己主考有错,还是自己主动辞官,都是为赵桓背锅。 这个锅背的被削爵位。 此刻的李纲,心里拔凉。 他有些明白,为什么朝臣们都愿意跟朱琏走了。 比起护着李敬,善待朝中功勋的朱琏,赵桓此刻的嘴脸是那么让人心寒。 利用赵桓的旨意。 李纲把剩下的禁军,各部参与考试的官员,还有太学在东京的人都召集到皇宫。 连夜重新核对方案。 做好了等太学考试完成,立刻把湖名后的考卷以及滞留京城的所有考官一起,船运登州。 赵桓和李纲万万没想到。 树欲静,而风不止。 经历了一夜的苦熬,大学生入学考试还是出事了。 大宋科举的试题挡住了真正的贫民子弟,所谓的寒门,也大多是没落的贵族,从开国到靖康,靖宁都没有太多改变。 一直是大宋权贵,官员,士绅子弟的逐鹿的考场,这些学子耳聪目名,不都在闭门造车。 他们的家族,好些是大宋整改的收益者。 家中即便没有人中举,也能通过迎合民意,为百姓行善,督导地方官行政,为朝廷谏言建策。 尤其是杂学盛行的当下,学子们除了对经义,诗词有所理解,会写策论,还得盯着复兴报和复兴报上推荐的书籍。 就连众多官员一路追逐李敬和朱琏去登州,他们也知道。 其中不乏清醒者,很清楚大宋能有今日之繁华,乃是李敬一力导致,朱琏有容人之量,赵桓没有。 两千多名学子,在考场门口号召所有考生罢考。 理由有三, 其一,科举主考的李纲,被太后认定对主考科举的事情负责,他就不配作为太学山长。 其二,反对杯酒释兵权,没有强悍宋军护卫的大宋朝,就是一只为异族养肥的猪,大宋文华鼎盛,花团锦簇,需要精兵勐将安定四海,才能护以周全。 其三,大宋在靖康之后,从政治改良到政治改革,形成了以民代会议为核心的朝政格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宋开历史倒车,回到垂拱而治的格局中。 “换主考,重赏功勋武将,反对杯酒释兵权,延续政治改革,反对垂拱而治!” “换主考,重赏功勋武将,反对杯酒释兵权,延续政治改革,反对垂拱而治!”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大宋的太学生,历来是天子门生。 准官员。 在太学舒张自己的政治主张,每个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 太学学生在国家变革之际,发出自己声音仿佛是大宋传统。 考生们在皇宫门口喊的热血沸腾,声嘶力竭。 原本一些入场的考生,听见门口这么多考生汇集罢考。 回想起朱琏在集英殿公开认定李纲主考有错。 更加担心太后和赵桓争权。 自己卷入站队,一个个交头接耳,原本进宫的纷纷踌躇的退了出来。 看着皇宫门口混乱和人声鼎沸。 熬了一夜,熬红了双眼的李纲,眼睛更红了。 想当初,靖康之前的太学生表述愿景,都是除六贼,支持自己主张的。 如今一个个群情激奋的喊着要换自己。 这就是民心所向,还是他们被李敬那个jianian臣蒙蔽了双眼。 眼下都不是李纲自己站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