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 (第3/4页)
,恨不得多线开战。 西夏派去了敦武军,大理派去了忠顺军,河北驻扎着靖难军,河南驻扎着岳家军。 四大劲旅,敦武军已经满编十万人,靖难军和岳家军都接近八万,只有忠顺军还保持着五万的编制。 不过,一旦拿下大理之后,要在大理驻军的话,恐怕忠顺军也得扩军了。 这四支劲旅的扩军,其实单从人数上讲,也没有给大宋增加太多的负担,最大的负担是那些装备。 这四支劲旅的扩编,主要是从其他驻防军中筛选,此消彼长,不断地将全大宋的各地驻防军,进行筛选、瘦身甚至撤编。 之前很多是边境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大宋腹地,即便跟金国接壤的一千多里边界,大宋也只需要象征性地驻扎点儿军队就行。 这样一来,大宋真正的战兵,就完全掌握在燕王府的麾下。 启禀官家,这个问题老臣也问过燕王殿下,殿下的意思是‘拖死,大金国。这次接收他几十万的饥民,来年即便没有了旱情,大金国的劳力已然不足。 据最新的情报,大金国原有的十一万人马,如今又缩减了两万人,据说还出现了逃兵。 岳珂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接过话茬的是吏部尚书,当然更是燕王府的右长史薛极,而本该发言的兵部,却也成了看客。 好,既然粮食还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大金国的事情,就全权听燕王殿下的安排吧。 哈哈,朕可是一直等着,有朝一日能带着众卿,到汴梁的皇宫里去上早朝呢。 这老赵扩,今日竟然有些放飞自我了? 众卿,还 有何本章要奏吗?…. 赵扩环视了一圈朝中的文武众臣,却在心里将这些人和燕王麾下的文武对比了一番。 如果再除去薛极这位燕王府的右长史,和卫泾这位燕王府的右司马,再加上因为郭默的举荐,才位列朝班的岳珂、宋慈、孟宗政等人。 好像临安的朝堂里,还真没什么人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哎,那个混小子,怎么还长着一副识人用人的眼光啊? 见无人再上奏表,赵扩还特意看了一眼,在那里闭目养神的史弥远。 这老家伙,难道进大庆殿来,就是来这里打瞌睡的? 好,既然众卿没什么表章了,朕这里正好收到了一份军报,跟众卿分享一下。太子,你来念一下吧—— 赵扩从老太监手里,拿过一卷绸布状的东西,太子赵竑急忙上前去,双手接了过来。 ‘忠顺军,出征大理事宜奏报书—— 原来,余玠的忠顺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彻底将原大理境内的反叛势力,全部清理完毕了。 一万吐蕃骑兵,彻底被留在了大理。 余玠的忠顺军夺取旦当郡之后,直接在那里驻守了一万忠顺军,防止吐蕃人再次派兵南下。 而盘踞在乞蓝部等地的苗人,在两万忠顺军的威逼之下,被彻底解除了武装。 余玠贯彻的是郭默给他的政策,在乞蓝部专门划出两个县的面积,由苗人统领进行治理,但是驻军和治安必须由忠顺军来负责。 苗人并没有被区别对待,他们和别的民族一样,都可以务农、习武、读书、经商,甚至可以参军。 不过,只能是参加到忠顺军中去。 余玠果然收到了郭默的嘉奖,继孟珙的定边侯和郭靖的靖边侯之后,燕王府封出的第三位侯爵——镇南侯。 并将忠顺军也扩编到十万,允许余玠在大理原有军队,和苗人部落里征兵。 此次远征大理,一共出动了三万忠顺军,总计折损不足一千人。 剩下的忠顺军又不能总留在那里,预计会留下一万人,其他的会从当地选拔两万军士,共计三万兵力驻防大理各处。 大理正式去国为王,由大理最后一位皇帝段祥兴,亲自到临安来递交降书顺表,而大理王的称号和相应印信,也只能由大宋官家赵扩来颁发。 可喜的是,在余玠攻陷大理城之时,找到了被高炯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大理神宗皇帝段智祥。 只要人没死,有其父一灯大师在,总是能给治好的。 可惜,其他的皇室成员,已经被高炯全部斩尽诛绝,而高炯本人却在乱军之中逃走了。 这份军报是由燕王府转奏的,时间上要延后不少,更是再次向临安朝廷提出,索要赵希琯,为燕王麾下第四位经略安抚使,即大理经略安抚使。…. 段祥兴虽然是大理王,权力却只限于大理一城之地,而整个大理的治理,则是要放在大理经略安抚使的身上。 太子赵竑,都说不清楚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这一份冗长的军报读完的。 现在,燕王郭默人虽然不在临安,他的势力却早已覆盖了军政两界。 燕王府功勋四老、四大劲旅三十多万人出了三位侯爷,现在又凑出了四大经略安抚使。 郭默没有说要造反,但是,太子赵竑却觉得,官家坐那个位置,怎么越看越像是给郭默准备的? 众卿,方才太子所念的,是昨夜刚刚送过来的军报,各位有什么感想啊? 赵扩乐呵呵地望着 文武群臣,似乎在等着众人去夸赞或恭贺他。 微臣吏部尚书薛极,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微臣兵部尚书胡榘,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微臣户部尚书岳珂,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臣等,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 果然,顷刻之间,以老薛极为带头,大庆殿上的文武百官,先后出班恭贺赵扩。 哈哈,同贺同贺,没有诸卿在后方的殷勤cao持,没有数万将士在前线的舍命拼杀,何来今日大宋之盛世也? 满朝文武真心也罢,假意也好,都在向官家赵扩恭贺,除却了站在文武最前端那二位。 一位是依然闭目养神的史弥远,一位是已然汗如雨下的太子赵竑。 史相,你如何看待此事呢? 这可是灭国之功,整个大宋朝全算上,也就是当年太祖爷干过这事吧? 听到官家的询问,史弥远才睁开了双眼,仿佛射出两道寒光,从大庆殿中每一个人身上扫过。 最终,回到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