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章 应梦贤臣,国士无双 (第2/3页)
一座学堂便足够了,如此一来,这些寒门子弟肯定会对您感恩戴德,交口称赞,这一举措可以为国朝培养和积蓄人才,待将来大梁的领土越来越大,子民越来越多,便需要很多的有识之士去治理规整,推行汉化,总而言之,有备无患,陛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呐。” 每当有臣子进献事关重大的策论,景文帝都会询问李基的看法,这次也不例外,他没有立刻同意或者否决,而是等待这位亦臣亦师,三朝元老的意见。 李基出身贫寒,正是出身于贾瑜口中的“没钱进学的农家子弟”,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好一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八个字和那四句箴言一样,可为万世不易之论,陛下,公办学堂,开启民智,为国朝培养和积蓄人才是对的,现在国力虽然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但依然有很多寒门子弟读不起书,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第二个贾仲卿隐匿于其中,依老臣看,此策惠及天下,福泽后世,可以实行。” 景文帝迎着贾瑜无比热切和期望的目光,感慨道:“李爱卿之前说你是治世辅国的能臣,朕当时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但如今看来,你配得上这评价,就按你说的来,各地府县既然能办孤儿院,那也能办公立学堂,不过那些秀才若是抗拒不从,又该如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不用堵,他们口中的玉食,身上的锦衣,皆是取之于民,自然该用之于民,是时候为国朝的兴旺发达,千秋万代贡献一份力量了,否则便是彻头彻尾的忘恩负义之辈,再者,在您的煌煌天威之下,他们没有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的余地,您可以将此事教给太子殿下去办,让他以储君的身份号召这些秀才,投身于这项造福全天下和后世人的宏伟运动中,臣相信,他们不会有异议的,即使有,也不敢说出来。” 陈贤起身道:“儿臣不才,愿为父皇分忧。” “好,这件事便全权交给你办了。” 贾瑜拱手道:“殿下若是需要,臣可以在旁边协助您,他们要骂就全骂到臣头上来好了,恶人由臣来做,恶言由臣来背。” 毕竟谁愿意离开京城这个天底一等一的繁华之地,去穷乡僻壤,田间地头支教,如果这台政策一出,贾瑜势必会被这些擅长空谈和骂人的秀才亲切的问候祖宗十八代,你轻描澹写的几句话,直接断送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自己却依旧纸醉金迷,酒池rou林,享尽齐人之福,非人哉! 陈贤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求之不得,有你在,本宫更有信心了。” 许皇后嗔怪道:“这是为百姓好,也是为他们好的大好事,他们凭什么骂你,哪个若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你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一儆百,不要手下留情。” “娘娘,每个人的想法、追求、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觉得是好事,但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坏事,不过是骂几句罢了,臣一直都在被他们骂,说臣和家中嫂子、姐妹以及侄儿媳妇们不伦,臣对此就像是一日三餐一样,已经习惯了。” 在很多人眼里,贾瑜不是有七房妾室,而是有十二房妾室,除了薛宝钗她们七位,还有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和秦可卿,只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把刚出宫的元春也加进去,坊间关于他的桃色传闻犹如漫天飞舞的雪花,数量难以统计,而且一个比一个离谱,有的说薛姨妈和薛宝钗一起伺候他,有的说他一晚上能睡二十个,就差说贾母也是他的侍妾了。 可恨、很可恨、非常可恨,但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他不可能把每一个人嘴都缝上,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随他们胡扯去,毕竟人红是非多嘛,不过近来拿他父母说嘴的已经基本上没有了,现在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他的风流韵事。 景文帝冷声道:“这些满口嚼蛆的混账东西,如你所说,自己不作为,还不让别人作为,枉读圣贤书!何其下贱,此次不必给他们留体面,哪个若是敢违逆,一律从严,不杀两只鸡,震慑不了群猴!” “是,臣一定秉公执法。” 李基笑呵呵道:“仲卿,老夫年轻时和你一样,备受他人非议,什么恶言都听过,现在也一样,骂老夫的人远比夸的人多,人生在世,只要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无愧于苍生即可,是非功过,自有后世人评说,不可太过偏执于名声。” 贾瑜给这位名不虚传,德高望重的当世大儒躬身行了一礼,拱手道:“李公金玉良言,震耳发聩,小子铭记于心。” “你现在回去派人调查那些秀才,行为不检,败坏法纪的全部依律严惩,再把其他的记录在册,家中有丧事或者年迈父母的暂时不收,以免坏了他们的孝道,等一切准备妥当后,朕会先让吏部抽签决定他们每个人的去处,再传旨给各府,让当地官衙在治下各镇修建公立学堂,具体的条例和法规,朕会和其他大臣进一步商议,你如果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随时来见朕。” “是,臣这就去办,” 出了皇宫,贾瑜心情激荡,很想仰天长啸两声,但最终还是忍住了,自己来这世上接近三年,总算是做了两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第一件是在各县开设孤儿院,听说现已落实了五成以上,此举每年将有望拯救数以千计的流浪孩童,最大程度的让她们避免在饥饿、寒冷和疾病中过早夭折,第二件便是在各镇公办学堂,很多读不起书的寒门子弟自此有机会放下手中的镰刀,走进明亮干净的学堂,拿起毛笔,在书本上描绘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明天。 如今只衷心希望这两件事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内形成一个相对完善,普及全国的体制,代代流传下去,让无数穷苦百姓因此受益,继而改变命运,至于这两份足矣被当世人和后世人歌颂的丰功伟绩记到了谁的头上,他并不在意,只要这天底下能少死一点无家可归的流浪孩童,多一点步入学堂的寒门子弟,他就心满意足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贾瑜都做到了。 ...... 回到锦衣卫衙门,贾瑜立即下达命令,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没有光明正大,而是选择对那些无所事事的秀才进行暗中走访和调查,将他们个人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