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好日子 (第2/2页)
陈秋叹了口气:“其实,道家自古以来,都有着教导皇帝帝王术的责任。 所以传说中,当然只是传说: 每次天下大乱,总有道人会出山,辅佐开国皇帝或者一些朝廷腐朽时,可能会拨乱反正的皇子或者皇帝。 传授真正的帝王术后,天下太平了再回山! 所以在传说中,道家文化是形而上,并不趋于平民。 还有一个传说,大明皇帝最后一个得以道人传授帝王术的皇帝为正德皇帝。 故而他的体魄惊人,以及对朝臣警惕后弄出一些在别人看来的荒唐事,也许也有点其他的解释。 但自从正德皇帝离奇落水死后,道门就被泼了脏水。 用宫女天葵炼丹的嘉靖,泰昌红丸案等,皆是为了让道门的人无法再接近皇帝。 当然,今日所说这些,你只是当传说听听便罢了,不要放在心上。 说这些,只是想让你明白什么是黄老之术当中所说的帝王根基。 皇帝的根基在最底层的百姓,在阶层上升通道,在权位在升迁,在兵权。 只要最底层的百姓认同皇帝,皇帝也可以帮助底层的百姓吃饱穿暖不造反,并且给他们一个上升通道,可以将朝堂换水。 那么这个朝廷就可以健康的存在下去! 但前提是皇帝必须将印、镜和剑都掌握在手里,缺一不可! 这便是一个皇帝该学的帝王术! 至于细处,以后再慢慢教你!” 崇祯还是有一点不明白,如果这些都是真正的帝王术,那么还是有疑问啊! “陈师,由检还是有些不明白,您所说的皇帝的根基在最底层的百姓,与商君书所说的弱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你又说让底层的百姓有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吃饱穿暖。 那他们上升了,底层百姓吃饱穿暖了,就不再是弱民了! 那根基不就损耗了吗? 不应该是继续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了上升通道,百姓才会对皇帝感恩?” 陈秋撇了他一眼:“你是不是虎!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收买人心的还轮得到你皇帝吗? 近水楼台先得月,肯定是以当地豪族收拢的人心更多,皇权不下乡,听说过没? 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读书,不读书,不学兵法,不习练武艺,你哪来的人才提拔起来换掉朝堂里的馊水? 你提拔的是世家大族或者当地豪族,提拔起来,又跟现在的朝廷有什么两样吗? 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 皇帝真正要做的,是让全国所有百姓都有地种,能吃得上饭,孩童都有书读。 到那时人才多了,有的换了,朝堂上那些尸位其上不办事儿的官,想换掉他们还难吗?” 崇祯有点难以想象陈秋所描述出来的这个前景,百姓仍然有地种,有饭吃,孩童个个有书读,这是个什么概念,他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再说了。 “如果百姓都吃饱穿暖,孩童都有书读,他们还是基层百姓,还是皇帝的根基吗?” 陈秋对这个朽木脑袋有点无语:“我有100两银子,你有80两,你儿子有50两,那边那个站岗的士兵只有一两银子,虽然一两银子也可以买许多米面,但你能说他不是我们当中最穷的吗? 你非得把他弄成手里只有一两文铜钱,饭都吃不饱,那人家早就站起来反你了。 你要记住。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个世界上始终是有当权者和有钱人以及穷人! 而穷人,就是皇帝天生的根基。 而皇帝,只需要做到让这些穷人有机会过上好日子。 就比如现在,要先让这些百姓们活着。 对于已经意识到自己会随时都有可能死在清军反扑中的老百姓而言,能好好的活着,并保住田地和妻子儿女,就是他们现在所期待的好日子!” 陈秋招呼过一个士兵:“去周千户那传我的命令,在十万丁里招修碉堡的,告诉他们,如果在5日内,按我的要求修起碉堡。 我保证,清军反扑不回来,他们的田地妻子儿女,不会被清军屠杀! 另外,参与修碉堡者在5日内完成任务的,还会有每日10斤粮食的工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