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七章 崇平帝:朕这个女儿,女大不中留啊 (第1/2页)
,红楼之挽天倾 扬州盐院衙门,官厅 贾珩等不多时,就见到一个穿着四品绯袍官服,头戴乌纱帽的儒雅中年人从后堂挑帘,进得厅中。 大汉之巡盐御史官无定品,多以本官问事,林如海以一甲探花入仕,先在翰林院,后升迁至兰台寺大夫,最终被崇平帝派至两淮巡盐。 兰台者,御史台也,这是时人对都察院都御史一级的美称。 换言之,林如海本职挂着四品的左佥都御史衔,并非只有七品的御史官。 贾珩起得身来,面上现出温煦笑意,看向不远处的林如海,寒暄道。 林如海不愧是一科探花,后来被小荣国公招为女婿,虽是年近四旬,然而容仪秀丽,风采过人,只是脸颊略有些苍白,似有几分病容。 林如海此刻也打量着对面的蟒服少年,见其人身形颀长,剑眉星眸,清隽、削立的面庞年轻的过分,只是神情刚毅,英姿勃发,而眸光更似藏神芒,让人很容易忽略年龄,心头就生出几分好感,唤道: 两人先前就有书信往来,此刻虽是初见,倒也没有什么生分,寒暄而罢,引至内堂叙话,重新落座而毕,仆人奉上香茗。 林如海因问道: 淮扬、淮徐、淮海三道,皆在江北,下辖多处水利堤堰而扬州就紧挨着高邮湖,如有不测,也难以独善其身。 贾珩面色凝重,说道: 林如海点了点头,叹道:「泗州一淹,江左悚然,扬州城中最近也颇起了一些流言,虽未酿成大乱,但不少粮商已闻风而动,似有借淮北水灾迭起而囤货居奇,坐地起价,不过有你兼领河务,我这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贾珩在中原先是扑灭一场震惊海内的叛乱,又是上《陈河事疏》,建言北方诸省广修水利,整饬河务,这一桩桩、一件件,凡大汉官场有识之士都要说一声才具堪备,可为能吏。 甚至赵默、杜季同等人嘴上不承认,心头也默然了贾珩的才干,甚至齐党中人还想借贾珩这把刀杀人。 只是在彼等眼中,越是能吏,越是可恶,谄媚君王,败坏朝纲······况满朝文武,就你一人是忠臣,直臣,贤臣?就显着你能耐? 权力就像蛋糕,你多分一块儿,我就少分一块儿。 贾珩放下手中茶盅,轻声道: 林如海道:「子钰只管放手施为。 贾珩转换了话题,问道: 提及此事,林如海面上凝重了许多,慨叹道: 贾珩沉吟片刻,问道: 盐务上的事儿比河道还要棘手,因为牵涉到南京的一些致仕官员,甚至还有宫里,可以说,就是杨国昌亲自南下都不一定搞定,齐昆南下多半也难以打开局面。 林如海点了点头,说道: 贾珩道: 中原之乱的财政支出是宰了卫 郑两藩这两头肥猪填平的,但杀猪过年所获浮财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细水长流。 内务府的内帑在他的帮助下,陆续宰了三河帮与齐王、忠顺王两头肥猪,颇为充裕,甚至统筹了一部分银子供养京营兵马。 但户部的财政其实已经难以为继,这不是一个正常朝廷的财政收支。 杨国昌其实还是办了事的,在其人执掌户部期间,北方诸省因旱情拖欠粮税,皆有不同程度的蠲免,在客观上缓解了矛盾,又与崇平帝默契地压制南方士人,相当于官僚集团因地域利益分化,这也是比之平行时空的明末能撑到现在的原因。 嗯,现在还不到给杨国昌盖棺定论的时候。 林如海忧心忡忡道: 两淮盐税只是大汉几处盐场的大头,还有长芦等其他盐场,甚至云南也有井盐,比如雍正年间的李卫,就是尤擅捕盗、巡盐,先为云南盐驿道,后为布政使,然后到浙江巡抚,后来一直做到直隶总督。 贾珩默然片刻,忽而开口道:「如果仍无进展,等河务事罢,圣上许是会派我南下扬州,整饬盐务。 林如海心头微惊,有些难以言说。 贾珩目光微凝,面色幽冷几分。 忽而想起先前的扬州知府袁继冲,回头可让锦衣府查查,总觉得此人不是什么善类。 林如海沉吟片刻,目光期待地看向贾珩,道: 不管是他,还是齐昆,面对利益纠葛重重的盐务都有力不从心之感,也就眼前的少年能做这件事儿。 贾珩叹道: 京营兵马长期在外,天子虽然不猜忌,但时间长了也让上下不安,而且军卒思归之心炽烈,长久不归,必然生怨。 两人说完公事,开始议起家事,林如海关切问道: 贾珩轻声道: 林如海笑了笑说道: 这位林盐院倒也没有多想,因为贾珩一来已有家室,二来心底隐隐猜测这多半是冲着自己的面子。 因为道理很简单,到了贾珩这个地位,已经不能简单视为寻常少年,而应以贾族族长,宰枢之臣而论,一举一动都 暗藏深意。嗯· 贾珩轻声道: 林如海点了点头,心道,关照黛玉果然是一多半因着自己。 贾珩道:林如海闻言,诧异了下,静待贾珩所言。 贾珩沉吟了下说道:「是贾雨村之事,其因薛家之事而丢官罢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