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民间医生 (第1/4页)
夏天非常的炎热,没多久一位资深的女主编带大家去一号旅游公路考察。这是阳城市打造的特色旅游长廊的一张名片,让大家建言献策,挖掘当地的人文底蕴,建设有深刻意义的文化景点。 阿天认为是一次机会,建议大家到他家去看看。女主编50多岁,温文尔雅,对一号公路沿线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曾经编辑发表过很多这里的文章,她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随行的3位会员是文史爱好者,对文史有相当深的研究,很有兴趣地答应了。 一号公路如同环城公路,在阳城市境内环行,阿天在前带路,轻车熟路从西面往东再向北,行驶了大概20公里左右的路,来到了他们丽堂村。没有先去他家,而是把车在路边停好,直接带他们去看南石桥。 正是六七月份的时候,天气有些炎热,到处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南石桥的水不是很大,下去很方便。南石桥大约有5米宽,两块水泥板铺成,旁边用石块砌成,五个桥墩大都是用碑石砌成。 阿天带他们从西头下,高个文史学者两手一撑,很容易地立到了桥下。另外一位个头矮小,满头白发的文史学者,大约60多岁,他随着阿天小心翼翼地从桥墩边跨了进去。会长站在桥上看着,一边看一边对高个文史学者叫道:“看到没有?看到了把它拍下来。” 高个文史学者一边仔细地看一边说道:“看到了,有许多块碑,上面刻着文字,大概是明嘉靖年前的祠堂碑……” 女主编听了问他,“明嘉靖距今多少年?” 这位高个文史学者,三十多岁,是位白面书生,他戴着一副眼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说:“五六百年。” 女主编说道:“按理说达到博物馆收藏的标准了。” “应该是!” 老文史学者一边在石墩上看着,一边说:“这是唐代大臣伟大书法家颜真卿后裔的碑记,很有意义,不知真伪,拍回去研究。”说着举起手机就拍了下来。 高个文史学者说:“这要去文化馆查这方面的资料,每个地方都有记载。” 阿天说:“我查过了,一块嘉庆年间的颜允璨进士碑,县志上记载“赵文楷榜任军机处内阁中书侍读”就没有了。一块颜克勤,元朝的,离现在五六百年了。他的简介更少,只有他的姓名,官职都没写。 老文史学者说:“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才知道……” 5个石墩很快看完了,大概有十几块碑,他们开始上桥。 阿天带他们到他家去坐坐,蜿蜒的田间小路,野草茂盛,踩在脚下柔柔的。阿天显得很兴奋,他依然沉浸在这些碑上。 “如何开发这些碑是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白发老文史学者曾经参与建设过许多祠堂,他笑道:“阿天!这是你们家族的事情,你们要修家谱,找你们颜家人筹集资金,建设祠堂。” 阿天黯然说道:“我们村100年没有修家谱了,族人都没有文化,也没有老板,他们甚至受现代不好的思想瀼输,修家谱是愚昧的思想,以后不要修了。指望族人也难,需要政府的支持。” 高个文史学者说道:“如果你想政府的支持,修好家谱你要带村高官一起去镇上申报,镇上领导开会通过,交到市里,然后市政府批准才能建设。” 阿天笑道:“这么复杂,我以为我们文化研究会有权,村委、镇上都要听我们文化研究会的。” 白发老文史学者立马回应,“你弄错了,我们要听村高官的,由他邀请我们,我们才会来帮助你建设。” 阿天对白发老文史学者一直很有好感,认识他也有几年了。但是他的一番话让他不得不再考虑,“政府批下来建设有把握吗?” 白发文史学者又笑了,“基本上都能批下来,只要有钱。” 阿天有些疑惑了,他说:“批下来政府拿钱建设,就不用愁了。” 白发文史学者摇摇头,“你又理解错了,不是政府拿钱出来建设,是你有钱了,向政府申请建设。” 女主编又开口说话了,“如果是政府提出来的,政府规划建设,可能不要你拿钱。如果是你申请建设的,政府还没有规划,也许有点建设补贴资金,那是远远不够的,主要靠你们自己拿大部分钱。” 阿天一听,立刻紧张起来,“自己没有资金建设,不能乱申请。” 女主编说道:“对的,我们调查研究,等审核批下来建设,也确定不了时间,不知什么时候,所以大家心里要清楚,把交待的任务做做好。今天阿天提供信息非常有价值,值得向上汇报,我会处理好的。” 阿天听了,又充满了希望,“好!谢谢!”一会儿他们上了马路,坐上了汽车,向阿天家开去。 南石桥到丽堂村通往街上的大道,只有100米左右,放眼望去,丘陵起伏,人们种着各种的农作物。比如油菜、山芋、花生、玉米、茶叶、花木等等,应有尽有。碧绿青翠,繁荣一片。 在大路边上有二十多亩地,依旧用薄膜蒙着,一垄垄特别的耀眼。阿天兴奋地告诉他们这是他们家种的药材,女主编饶有兴趣地问道:“种的是什么?” 阿天如数家珍地说道:“牡丹、芍药、丹参、白芨、绞股蓝等等。” “收入怎样?” 阿天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目前我们的销路是最低级的药材市场,那里收购价比较低廉。一亩地收入在五六千元,如果自己干,挣个辛苦钱还可以,请人干也没多少赚头。” “一亩地几千元,大面积地种,也是可观的,否则的话种名贵药材才能赚钱。”白面书生,高个文史学者笑道。 阿天深有感触地说道:“名贵药材投资大,要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有销路。低价卖到药材市场显然不行,有厂家或者某些单位固定收购才行。” 女主编说道:“我们市有好几家种有铁皮石斛,它的效果怎样?销路怎样?” 阿天说道:“我所了解的一家种了几亩地,这么多年来没有扩大发展,主要原因销路始终打不开。你只要到药材市场去看一看,太多了,遍地都是。如果没有销路,赚钱谁也不敢保证。” “赚钱不能保证,投资这么大,是普通百姓无法种的。” 阿天说道:“是的,不但种不起,一千元左右一斤,普通百姓也消费不起。所以铁皮石斛这些年的消费人群是中上阶层,无法进入普通消费阶层,目前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没达到这个消费水平。” “中上阶层的销量是有限的,所以老百姓不消费,是发展不起来的。” 白发文史学者心肺和肠胃功能一直不太好,他曾经服用过铁皮石斛,“如果药效好,贵一些人们还愿意,就怕没效果,吃了一二次也就不想吃了。我吃了两斤,没什么效果,后来就不怎么吃了。” 稍胖的文史学者对中药调养也比较感兴趣,他说:“古代把它称之为仙草,现代表明功效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人们很现实,只问效果,不问出处,保健功能到底如何?依然值得探讨。” 阿天对中医了解的比较深刻,他一本正经地说道:“中药调理一般比较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吃,一二斤显然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时候停止说它的效果不佳,显然有些武断。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从古至今都认为是仙草,显然效果不是很差。还是经济的问题,和对它长期服用的耐心。” “一斤一千元左右,一年消费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