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五十八章 变法最高统帅-神宗(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五十八章 变法最高统帅-神宗(二) (第1/2页)

    元丰四年(1081)六月,西夏发生内讧,西夏国主李秉常被母亲梁太后囚居了。鄜延副总管种谔把此事上书神宗,暗示这是宋朝征讨西夏的大好时机。神宗知道后,果然跃跃欲试。在与种谔的详谈中,种谔表示:“夏国没什么人才,秉常是个毛孩子,我朝大军一出,必能平定西夏。”听了这话,神宗信心满满,决意西征,下令熙河经制使李宪等人做好伐夏的准备。但是此时有人持不同看法。负责奏案文牍事务的孙固说:“发兵容易,收兵难,贸然出兵西夏不可取。”神宗说:“现在有机会不去讨伐西夏,以后可能会被辽人占据,这次机会断不可失。”孙固提出,如果一定要用兵,应当以伐罪为目的,不该灭国夺地,而应分裂他们的国家,让酋长自守。神宗觉得他这套说辞有些小儿科。孙固仍不死心,提出一个最尖锐的问题:“不知道陛下将任命谁来担起讨伐西夏的大任呢?”“朕已决定交付给李宪。”孙固一听是李宪,惊讶道:“讨伐西夏这么重要的事,居然任命一位宦官为统帅,部下肯不肯听命呢?”

    话毕,席间却陷入了一片沉默。只见宋神宗不说话,只是目光炯炯地看着孙固。孙固懂了于是退下。这一场战争,神宗命五路大军出征西夏,分道并进:李宪出熙河,种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初期,五路人马都顺利进军目的地。对此神宗龙颜大悦,火速传令李宪统率五路大军,直逼夏都,企图一举拿下。然而梁太后淡定地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五军粮道,让许多宋朝士兵活活饿死。最后五路军队,只有李宪一路因为没有按约定到灵州会师而未受损失,其余都死伤大半。战败消息传来,神宗十分后悔当初没听孙固之言,痛心疾首。这次惨败也打击了他的外征雄心。不过既然是心心念念的事业,怎么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呢?第二年,李宪再次请奏西征。种谔也转奏延州知州沈括曾经的建议:筑城横山,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灵夏,让西夏不敢张扬。以及提出,从银州出兵西征。神宗对筑城的提议深以为然,便下令命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李舜举到鄜延负责此事。后来,他们选定在永乐筑城。永乐城建成后,赐名“银川寨”,配置万名士兵驻守。永乐是什么地方?位于夏、银、宥三州边界。于是永乐城的建成一下让西夏感受到威胁的气息。因此不出10日,西夏便开始派兵前往永乐城。此时,主持筑城的徐禧还在沾沾自喜,以为建功之日马上要到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聚集到永乐城的西夏士兵,从最初的两千逐渐增至十万,再后来,竟然有三十万之多。密密麻麻漫山遍野。

    面对这一阵势,城小又无水源的大宋士兵,本就处于劣势,但由于城池牢固,用兵得当可能也还有一线生机。然而主持战事的徐禧并没有这个本事,而宋朝士兵素质也比不上人家,惨败不可避免。永乐城中被围困的宋军,无水无粮,他们只能绞马粪饮用汁水。饥病交加、四肢无力的宋军犹如瓮中之鳖,被夏军轻易击溃,损失惨重。噩耗传来的那天,神宗当朝失声痛哭,随后几天都没有进食。这次战败真的把神宗击垮了。他想起自己当初没有听王安礼等人的谏言,朝中多是王珪之流的平庸附和之辈。而这一切,似乎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神宗心里十分悲伤,身体状况从此急转直下。真的可以形容神宗的内心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自永乐战败,他再也没提过西征的事,并且开始对“西边用兵岁久”感到厌弃。但对外局势,神宗不想打不代表西夏不想打。元丰六年后,西夏屡屡发起进攻,宋朝难以招架。而神宗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元丰七年(1084)九月,宋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在举杯共饮时,忽然不受控,手一松酒杯倒了,圣袍上沾满酒迹。三个月后神宗在延春阁听官员奏事,听完以后,忍不住抱怨:“我足跌头痛。”又叹息说:“我好孤寒!”他的身心该是多么煎熬。他不懂为何十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改革大业,不论是富国还是强兵,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么多年来,对于变法百姓、朝臣以及皇室,支持的声音并无多少,多认为是对“祖宗之法”的颠覆。而天公也总是不作美。神宗在位年间,旱灾、地震等天灾多发,如此种种更是让变法的质疑之声隐隐膨胀起来。这些都是常年萦绕在神宗心头的迷雾。曾经在天旱无雨的时候,宋神宗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位僧人乘着一匹马在空中奔驰,口中吐着五色云雾。不久大雨倾盆而下。第二天神宗向臣下仔细描述自己的梦境,随后派人到处去寻找梦中所见的僧人。很巧还真的被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