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八章 变法最高统帅-神宗(二) (第2/2页)
给找到了,是相国寺山门的五百罗汉中的第十三尊。宋神宗如此心系百姓,擅长拍马屁的王珪特意写了一首诗记述这件事。 元丰八年(1085)三月,许久卧床不起的宋神宗驾崩于福宁殿,年仅38岁。9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由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神宗驾崩的消息很快传到江宁。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时,两眼一黑,倚靠旁边的桌子才没有摔倒,老泪纵横缓了好几天,才提笔写下两首挽辞: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城阙宫车转,山林隧路归。苍梧云未远,姑射露先曦。玉暗蛟龙蛰,金寒雁鹜飞。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 王安石歌颂着他们奋斗半生的变法事业,也感伤着事业未竟的匆匆离去。不久司马光回朝,在高太后的主导下,元祐更化,曾经浩浩汤汤的新法尽被废除。王安石原本对朝中的变化默默无语,直到免役法被司马光所废才老泪纵横地哀叹道:“就连免役法也要废除吗?我跟先帝可是研究了整整两年才推行,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这一年是元祐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离开了人世。距离宋神宗病逝仅一年时间。 尽管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主要人物都已离世,但是,围绕“新法”和“更化”的纷争并未停歇,持续影响了数百年之久。北宋灭亡后,变法派背上了导致靖康之耻的黑锅,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则被妖魔化。南宋李焘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变法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王安石“主行”,而吕中在《大事记讲义》中专立“安石变法”一目,对变法进行攻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议论熙丰年间的这场变法为“王安石变法”。直到清代,终于有人提出:“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开始有人注意到,这场变法中宋神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来越来越多人称“王安石变法”为“熙丰变法”,强调宋神宗在这场变法中的主导作用。虽然王安石曾抱怨过神宗对变法的摇摆不定,但大概只是这位君王在慢慢成长。从他决定要推行新政开始,也许他就没想过要走回头路,一切都是为了扎根心里多年的富国强兵的愿望。复盘宋神宗最后十年的人生,他的变法事业和外战雄心均遭挫败,这无疑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他的努力其实给危机中的大宋留下了可资复兴的政治遗产。但我们知道在他死后,由于继位的宋哲宗年幼,只能由保守派的高太后主政,直到高太后去世,这中间有大约十年(1085—1093,前后9年时间,取概数约为10年)的时间,宋神宗的政治遗产不管好与坏全部被颠覆掉。如今回望,高太后临政的约十年时间,恰恰是大宋失去的最重要的十年。 如果宋神宗多活十年,正好可以覆盖掉带有复辟性质的高太后摄政时期,等到他48岁去世,他的儿子宋哲宗再继位,已经18岁,完全可以亲政从而对父亲的改革大业进行无缝对接。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高太后死后宋哲宗直接将元祐九年(1094)改为绍圣元年。所谓“绍圣”,就是追忆圣贤的先人,他的父亲先皇宋神宗。宋哲宗还将王安石请入太庙,配享神宗庙庭。同时下旨召回贬放外地的章惇,让其以熙丰改革党领袖的姿态回归朝廷,并下诏要求各地全面恢复神宗年间实行的熙丰新法。所以从神宗之死到哲宗亲政,这中间因为神宗的早逝而断裂失去了十年。如果神宗多活十年,大宋朝廷的政争就减少了两次回转式的大波动,内耗转化成外力,对于边疆政局稳定乃至收复失地都是大好机会。而事实却是这十年间,大宋把力气全都耗费在没有意义的党争上面了。道德跟政治是两个独立的评价体系,政治能人不一定是道德上的好人。对于王安石的信任与疏离,背后都是宋神宗的手腕,对于所谓政治小人的利用,也是他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同样的高太后临政时期的司马光等人占据道德高位,司马光等人确实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值得后人景仰,但不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就一定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上的改革皇帝,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这是因为史家把政治和道德混为一体了。宋神宗的庙号“神”,“民无能名,曰神”,就是无法评价,所以给了这么一个玄乎其玄的庙号这是很吊诡的事。把道德还给道德,政治归于政治,或许才能摆脱传统的历史观,摆正宋神宗的历史位置。那么如果多活十年,宋神宗会是一代雄主吗?只是历史不能假设,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声叹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