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一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三) (第1/2页)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即将走向考场,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苏轼兄弟将如何表现呢这个让做父亲的屡败的科学考试,又会否难住这对“天才少年”呢 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到第二名的成绩。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当时即使是欧阳修看完这个典故也懵了。他是当时文坛公认的大儒,饱读诗书,结果在自己的脑袋中转了无数的圈也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何处。 虽不知道这个典敌,但欧阳修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而且他认为,普天之下除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种文章了。因为在宋朝,科举考试有严格的“糊名制度”,欧阳修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但他却深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巩无疑。 为了避嫌怕别人弹劾自己照顾门生行徇私舞弊之事,欧阳修忍痛割爱,把这篇爱不释手的文章排在了第二位,给了这个“曾巩”一个榜眼的头衔,同时把第二名的文章排列第一让第二名当状元郎了。 结果正式发榜后,欧阳修见到结果大吃一惊。原来写这篇文章的人并不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而是自己不认识的苏轼。而当了今科状元郎的正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知道了这个结果后,欧阳修那是又羞又臊,他立刻办了一桌酒席,请来苏轼当面谢罪。酒席宴间,即使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苏轼也没有耿耿于怀,一直谦虚谨慎,对欧阳修以礼相待,苏轼的豁达情怀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情,所以苏轼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至情之人。 在一番愉快的攀谈后,欧阳修终于还是按捺不住,问道:“老夫一直有一个疑问,你考卷中那个皋陶的典故,出自何处”苏轼道:“回大人,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欧阳修听到这个回答反而更懵了。因为《后汉书·孔融传》里欧阳修可以确信没有这个典故。苏轼告辞后,欧阳修立刻找来《后汉书·孔融传》,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果不其然书中根本没有这个典故。欧阳修只好再次向苏轼请教。欧阳修问道:“你考卷中的典故,真的是出自《后汉书·孔融传》”苏轼回答道:“真是如此。”欧阳修困惑道:“那就怪了,为何老夫找不到”苏轼回答道:“确实是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只不过,我在引用的候,修改了一下。”苏轼将自己改的内容,解释了一番。 原来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当时曹cao消灭了袁绍,把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赏给了曹丕。听说此事后,孔融嘲讽道:“昔日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cao懵了,曹cao找来孔融,问什么意思。孔融回答道:“以今天主公所的事情来看,昔日武王所以会这么干。”曹cao才恍然大悟,原来孔融是在“指桑骂槐”。苏轼告诉欧阳修:“我之所以这么写,就是借用孔融的思想。我想尧为人宽厚,即使重用了皋陶这样严格的司法官,也会用刑宽仁。因此我就样写了。“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病故的噩耗。二兄弟即刻随父回乡奔丧。就这样,从嘉祐元年开始苏轼兄弟一直在四川老家守孝,没有步入仕途。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三年已过,苏轼兄弟终于可以再次“出山”了。于是他们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于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二月,第二次来到京城开封。这一次重回京城,苏轼兄弟是打算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因为们是“举家迁往”京城的,已经没有后路了。然而明明没有了后路,苏轼兄弟却拒绝了朝廷的官职,他们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继续读书去了。原来苏轼兄弟打算参加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月的一个高级公务员考试。 这个高级公务员考试,就是朝廷不定期举行、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选拔特殊人才的制科考试(或者说是制举考试)。这种考试,利端有二个方面。 第一,皇帝亲自监考,自然能获得满意的人才。 第二,考试形式自由,朝廷需要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