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四十章 明受之变 (五) (第1/2页)
现在对苗傅、刘正彦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手中的皇帝,控制南宋的基本盘。简单地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难度。因为我前面分析了各大军事集团的政治倾向,赵构能指望上的好像只有张俊,而张俊只有八千人马翻不起风浪。 所以,苗傅、刘正彦就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调张俊离开自己的军队。面对这个事实,张俊自然知道自己被调离军队,只是噩运刚刚开始罢了。因为自己被调离军队后,下一步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要被斩草锄根了。现在的问题是张俊必须得判断,有多少人愿意和他共同对抗苗傅、刘正彦控制的中央政府。如果支持张俊的人很少,那么他对抗的结果,恐怕就是让自己死得更难看;更主要的是如果支持他的人很少,他手下的将士也会出卖他,他的军权当时就会被自己手下剥夺。但是我前面说了,赵构代表的基本盘实在太大。所以张俊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绝不是孤立的。 在这种背景下,张俊更拒绝了苗刘发来的人事调动,苗刘让陈思恭接替张俊的军权,陈思恭拒绝了,苗刘又让赵哲接替张俊的军权,赵哲也拒绝了。 在这种背景下张浚横空出世了。张俊与张浚的名字非常相像,所以人们很容易弄混。现在他们并列出现,希望大家看清楚不要弄混了。张俊是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或五大将之一),其地位一直在岳飞之上。再后来就永远跪在了岳坟前,一直到今天。 岳飞南渡初期,一度隶属张俊;岳飞直到围剿杨幺胜利后,才取得了与张俊相当的地位;中央政府收归诸将兵权后,张俊是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 张浚就更牛了因为他33岁就当上了帝国执政官,随后坐镇西北四年时间,政治、经济、人事、军事权力一手抓。在宋代人臣拥有这种权力,虽然不敢说空前绝后,但也是极其罕见的。 后来名动天下的吴玠,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张浚一手栽培出来的;而吴玠后来能取得一系列战功,就是因为在张浚的铁血整改下,中央政府对西北的政令完全畅通了。后来西北军成为了第一支被南宋完成改编的中央军。总的来说,张浚在川陕的工作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张浚坐镇川陕四年后,却是被赵构撤了职。 赵构为什么撤张浚的职呢?许多人常常认为是富平之败所致,其实呢?富平之败是建炎四年的事,而张浚是在绍兴四年才被撤职的。从相关时间去看两者也没有多大关系。 张浚被撤职是因为张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的权力太大了;坐镇西部地区,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一把抓。在特定的时候赵构会授予人臣如此巨大的权力,但是在这种特定的时候过去之后呢?显然就要想办法削弱一部分。事实上张浚在川陕的成绩,是大家都非常认可的,就是赵构也非常认可。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当宋金战略决战开始时,赵鼎马上建议,应该让张浚赶紧出山;而赵构也马上下旨让张浚出山。总而言之千万不要和我玩推让的把戏,因为形势危急,你必须马上来。而张浚出山后,就是节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面负责南宋的军事问题。当然了这次战略决战的胜利,意味着宋军从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向战略反攻阶段转变了。 张浚这个人说起来太复杂。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简单介绍他一下,只是希望大家对正式出场的张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此时的张浚年仅33岁,可以说还不算多牛的人物。但是在苗刘兵变时,张浚表现得太优秀了终于让他脱颖而出,于是苗刘兵变快结束时,张浚成了帝国执政官。 这么年轻的帝国执政官,大宋此前的历史上似乎只有寇准。在苗刘兵变发生后,张浚旗帜鲜明的表示拥护赵构,并且一再发表各种书信,联络大家共同勤王,而且有意勤王的力量,也纷纷向张浚方向靠拢。于是很快张俊、韩世忠、杨惟忠(由文职官员吕颐浩率领)、刘光世四部人马集合起来。因为韩世忠快成了光杆司令了,所以张浚让张俊给韩世忠调两千人马过去。 初,沐阳之溃,世忠部曲皆散,几不能军,浚以其兵少,命前军统制张俊以统领官刘宝二千人借之。这支军队的将领阵容,若干年后回看,实在太豪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