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四十章 明受之变 (五) (第2/2页)
了。因为南宋中兴四大将,就差岳飞没有来了。单就军事力量而言,苗傅、刘正彦大约可以和刘、张、韩、杨(吕)联军相争。 问题是苗傅只是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控制了皇帝,整个文官系统会支持他吗?估计不会。因为苗傅、刘正彦是典型的军人靠武力上位,这种事实被接受文官系统哪有安全感呢?更主要的是,刘、张、韩、杨(吕)四大军区都明确表示支持赵构,其它军区也装傻充楞不表态。这本身就证明,苗傅、刘正彦只能靠自己的军队了。 最要命的问题是,苗傅、刘正彦的军队,有多少愿意死心塌地的跟他们干呢?估计也不多。开始大家都认为,控制了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自然会跟着苗傅、刘正彦搏个前途。现在,一看控制皇帝的结果,就是有可能全家掉脑袋,许多人就开始观望,甚至是想着与他们划清界限了。所以随着刘、张、韩、杨联军向杭州靠拢时,苗傅、刘正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了。最后他们竟然求赵构下令,让这些军队回归防区。 赵构说我已下台了,说话不好使。苗傅、刘正彦说,他们都是忠于您的,您的话他们一定会听。赵构无法拒绝,于是按苗傅、刘正彦的意思,给勤王大军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一切安好,退位是自愿的,苗傅、刘正彦都是忠于国家人民的,你们率军回防区吧。 傅、正彦请降御札以缓外师,帝曰:“人主亲札,非所以取信,其取信于天下者,以有御宝。今朕退处别宫,不与国事,用何符玺以为信?自古废君杜门省愆,岂敢更预军事!”傅等巽请,帝乃赐韩世忠手诏曰:“知卿已到秀州,远来不易。朕居此极安宁。苗傅、刘正彦本为宗社,始终可嘉。卿宜知此意,遍谕诸将,务为协和以安国家。”傅等退,以手加额曰:“乃知圣天子度量如此!” 韩世忠等人看到赵构的书信就说,皇帝是受你们胁迫的,你们先让皇帝复位,咱们再谈其它的。世忠得之,谓永载曰:“主上即复位,事乃可缓。不然,吾以死决之。”傅等大恐。到此为止,苗刘二人的败局,几乎无法挽回了。于是只打了一个回合,苗刘二人就只能仓皇出逃。勤王大军进城后,赵构对韩世忠说,统制官吴湛一直给苗刘当帮凶。韩世忠说这事简单,我去会一会吴湛。韩世忠进入吴湛军营,与吴湛相见时抓过吴湛的手,一下折断他的手指,用剑指着吴湛蠢蠢欲动的手下说这事与你们无关,希望认清形势。于是带着吴湛走出军营。 时湛已不能自安,严兵为备。世忠诣湛,与语,手折其中指,遂执以出;门下兵卫惊扰,世忠按剑叱之,无敢动者。诏戮湛于市。后来,赵构让韩世忠追捕苗傅、刘正彦时,韩世忠发下宏愿,我一定把这两个人给你活捉回来。当然了韩世忠真把他们全活捉了回来。对赵构而言,苗刘兵变多少有些是因祸得福,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这样挑战过赵构的权威,所以人们很难估量赵构的基本盘到底有多大,在这种背景下,难免会有很多人敢无视赵构的权威。苗刘兵变结束后,所有的人都需要重新估量赵构的基本盘了。在这种背景下赵构终于可以放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了。 苗、刘之变也是构成赵构最终收缴各大将兵权、向金人妥协求和的一个因素。赵构本来就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更成了赵构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强化了他的这番心理,使赵构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且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从而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甚至因为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并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赵构退位,更加深了赵构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对于他往后排斥北伐、倾向与女真和议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苗刘扶上皇位的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就一病不起,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故失去了生育能力,自此绝嗣。宋太宗一脉的近支宗室都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俘虏,因此赵构身边已经没有了立储的人选,一旦宋钦宗回朝,赵构的皇位更加难保,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了他的心腹之患。苗、刘之变使高宗对武将的防范之心日盛,也使其对金求和的需求更为迫切。导致赵构在对金作战时愈加畏惧,后果十分严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