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五十一章 岳飞 (第2/2页)
朝廷的现象发生。但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武将的才能根本发挥不出来,没有自己的亲信,与自己领导的军队没有默契,只能按配给自己的军队训练过的固定战法打仗,否则胜了不赏,败了治罪。主将自己的战术战略意图根本无法贯彻执行,稍有变通,监军立刻出来反对,在这样的制度下,北宋怎么可能出现真正将才?。了解了上边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北宋军队战斗力为什么那么的渣,为什么北宋缺将了。偶尔出现了那么一二个天才,最后不是被整了就是见机的快当听话的老实人。 北宋灭亡后张邦昌被金人强立为伪楚皇帝,把金人应付走以后,张邦昌将刚刚成立不久的政权主动交给了赵构,于是赵构组建了南宋政权,张邦昌因此被封了大官。听说张邦昌把政权又交给了赵氏后裔,金兵再次讨伐中原,赵构被金国打的四处逃命,最后不得不坐船躲到海上。国家机构完全失灵,更谈不上什么军队制度,各地纷纷自己组建抗金队伍,自己招募兵勇,收编小股民间武装,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 但是到了北宋后期特别是赵构刚上位时根本无法按照北宋时期的制度限制这些武装,于是像岳飞这种有突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开始大显身手,岳飞的军队不是枢密院派给他的,也没有监军掣肘,军队是自己训练培养的,加上岳飞治军严谨,体恤士兵,兵士与岳飞的感情极深,上下一心,拼死效命,很快岳家军的名号便家喻户晓。战斗力爆表,连金国都承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回头我们想一想,如果北宋的军队制度继续有效,岳飞不能自己招募兵勇,更不许亲自训练士兵,军队怎么能上下一心,而每次出征都是有枢密院派给他不知谁训练出来的禁军,同时再派个监军监视岳飞的一举一动,并且时不时的干预他的用兵策略,打仗时岳飞的战术意图和阵法都不起作用,只能用军队曾经演练过的阵法去打,岳飞还能成为名将吗? 不但岳飞如此,守蜀的吴氏兄弟、韩世忠的韩家军、淮西刘光世的刘家军,大多和岳飞的情况相似。所以表面上看,南宋武将方面人才济济,其时这种局面的缔造者是当时的特殊环境,还有赵构能够审时度势,放手武将发展自己的力量。如果北宋时期也有这样的宽松条件,出几位名将一点都不奇怪。不过有一点要清楚,如过北宋真的给了武将那么多的权限和自由,这天下是不是还能姓赵可就难说了。所以赵构坐稳南方半壁江山后也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于是,南宋那帮叱咤风云的名将刚刚到来的春天立刻就结束了。刘光世早在一次战争失误后交出了兵权,中兴四将剩下的三个成了赵构最大的心腹之患。 二次绍兴合议之后,宋金罢兵,对于赵构来说,威胁自己地位的外部压力骤减,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这些手握重兵,战功卓著的南宋名将了。他们威望够高、军事力量够强,有自己培植的一帮亲信。黄袍加身的条件完全具备了,取不取代自己,完全靠这些武将的人品了。 于是赵构开始着手消除这些隐患。张俊明确表态了,随时可以交出兵权。韩世忠更干脆,辞官不做,不但军权放弃了,为了避嫌还闭门谢客,不与以前的老部下有任何交流来往,泛舟西湖,过起悠哉悠哉的小日子。剩下个岳飞没交兵权,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赵构算是个有谋略的皇帝,在金国的威胁大于武将的威胁时,赵构能够权衡利弊,放手武将扩充自己力量,不惜大加封赏,放权属下。岳飞白手起家,从军十几年的功夫,从一名士兵就做到枢密副使,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副宰相,不得不说赵构还是知人善任的。 但只要外部压力一解除,立刻着手清除隐患,从道义上说,赵构实在不够厚道,但从政治角度分析,赵构确实很有政治头脑。从岳飞的例子不难看出,时势可以造英雄,没有了这个英雄存在的土壤和环境,没表现出来的只能被埋没了,表现出来的结局也是被灭掉,因为你已经从被需要变成潜在威胁。封建独裁制度下,独裁者绝不会允许岳飞式的人物出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