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五十四章 一方大员 (第2/2页)
想控制那些军阀、义军、流寇,估计就太难了。 当时的赵构心中经常默念的话语,肯定也是“攘外必先安内”。金国可怕吗?毋庸置疑,但此时的金国根本不具备席卷天下的能力。所以赵构即使被追的没办法了逃到了海上成为了千古笑话,但最终也还是“我胡汉三回来了”等金兵一退还是能回来继续当皇帝。与金国相比,那些军阀、义军和流寇才是赵构的心腹大患,因为一旦让这些势力发展壮大,才会切切实实地威胁赵构的统治。 事实上在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南宋主要还是在一直忙着打内战。都不用说别人,就说大家都崇拜的岳飞,他之所以能在南宋朝堂占据显赫地位,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与赵构的提拔栽培是分不开。岳飞从一个团级军官成长为集团军司令,主要原因就是在平定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才逐步获得了赵构的喜爱和重用。 了解上述内容之后,我们自然该明白两点重要的事实:在南宋中央政府看来,完颜宗弼所遇到的困难未必如韩世忠所说的那么大,一旦决战,祸福难料;客观上来说对于此时的南宋中央政府而言,摆平南方各潜在的反对势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孤注一掷与金军玩命。 基于这两个原因,就注定了南宋中央政府不会增兵黄天荡,韩世忠自然只能依靠自己的现有力量与完颜宗弼辛苦周旋了。在这过程中,韩世忠也有一些机会,比如说他想办法游说了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让他们配合自己一起围攻完颜宗弼,但过了一个多月,依然无人响应韩世忠。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赵构下令所以才没人敢响应韩世忠,这种说法显然不对。如果赵构的命令真有这么神奇,那么当初赵构下令各路大军顶住金军,别让他们南下的时候,为什么所有人都是争先恐后地南撤呢?对自己不利的命令就假装听不见,对自己有利的命令就服服帖帖,这叫听话吗? 换言之,如果与韩世忠配合围剿完颜宗弼的胜算极大,那么就算赵构下令禁止,肯定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地响应,因为金军带着大量战利品,如果这场仗真是随便都能打赢,谁会不心动?而且堂而皇之的理由也是现成的:金国俘虏我两位太上皇,我要报仇雪恨!由此可见事实上当时的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也不太看好韩世忠能战胜完颜宗弼。但是种种派系,种种表现总得说明当时的南宋政权实在是缺少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而民众缺少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一份统一的爱国精神。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黄天荡之战的转折,其实也挺有戏剧性的。黄天荡是一片没有出口的水域,据说再困上几个月,金军必然要全军覆没,但是某一天突然有一个宋jianian对完颜宗弼说:“这里有一条废弃的河道,并不需要多大的工程量,就可以从这里挖通长江,于是金军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挖通了长江水道。等韩世忠发现时,金军早已进入了广阔的长江水道。” 当时明确的相关记载是这么说的,宗弼既为世忠所扼,欲自建康谋北归,不得去。或献谋于金人曰:“江水方涨,宜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馀里,上接江口,舟出江背,在世忠之上流矣。”宗弼从之,傍治城西南隅凿渠,一夜渠成,次日早出舟,世忠大惊。此时的金军虽然进入了长江水道,但这只是先头部队,大量战利品和人员还在黄天荡呢,韩世忠抓住机会袭击,获得了一些胜利。金人悉趋建康,世忠尾击,败之,金人终不得济。所以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样的宋朝民众是不是该努力教育教育才行? 即使金兵进入了长江水道,完颜宗弼也只能在长江中,继续与韩世忠进行周旋,还是没有摆脱宋军的围堵。据说如果没有意外,金军肯定会被韩世忠全歼。但突然又有一个宋jianian告诉完颜宗弼,宋军的战船虽然很厉害,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体型太大,必须靠风力驱动。于是完颜宗弼将金军战船改造了一番,在寂静无风的时候突然冲向宋军水师,不断向宋军战船射火箭,宋军的战船全部成了活靶子,很快成为一片火海。 史书记载“有福州王某,侨居建康,教金人于舟中载土,以平板铺之,xue船板以棹桨,俟风息则出江,有风则勿出,海舟无风,不可动也,以火箭射其箬篷,则不攻自破矣。” 到此为止完颜宗弼总算夺取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军就可以带着战利品,顺利返回北方了。因为金军的战利品太多,所以只能沿着运河一线往北返。而现在,长江以北的运河还控制在宋军手里。 宗弼既屯六合县,欲自运河引舟北归,而赵立在楚,薛庆在承,扼其冲,不得进,宗弼患之。江北的运河,从南到北大约有五座重要的城池。扬州、承州(高邮)、泰州、楚州、海州。在金军打通运河一线时,扬州由郭仲威控制,承州(高邮)由薛庆控制,泰州由岳飞控制,楚州由赵立控制,海州由李彦先控制。金军想顺利的沿运河北返,必须得把这些钉子都拔掉,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金军后续拔钉子的行为,大多数传统史书少有记录,只是泛泛地说:“黄天荡之战的宋军虽然先胜后败,但给了金军不小的打击,使得他们再也不敢南侵了。”这纯粹是胡说,因为在黄天荡之战结束后,还有三场大战在等着金军。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军不敢再南侵(或是无力再南侵),黄天荡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