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五十七章 大宋第一jianian臣-秦桧(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五十七章 大宋第一jianian臣-秦桧(二) (第1/2页)

    在权力的争夺之路上,秦桧可也算是费尽心机,第一次罢相后吸取教训马上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世,挞懒主政,宋金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秦桧改知绍兴府。不久,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议政事。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高宗重礼发丧,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抗战派的宰相张浚。当时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岳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必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四月,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迎奉回梓宫。

    秦桧一看岳飞的风头太盛,这怎么行?与是和张浚联系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一想岳飞可是一心想收复中原,金兵这么牛,万一在一怒之下再向中原发动进攻,我可吃不消再流浪海上了,当即收回成命。岳飞的北伐计划当然也成了泡影。刘光世罢官后,淮西军因无良将统率,八月郦琼等发动叛乱,率军四万余人投奔伪齐(淮西军变)。前沿四大军区之一,顿时成为无兵无防的空白。“淮西之变“震惊全国,张浚不得不引咎下台。秦桧其实也是祸首,却因深藏幕后处处把张浚推在第一线,所以他自己倒是没挨着一支弹劾之箭。他伙同新相赵鼎,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对抗战路线搞落井下石。他们把“行在”由建康后撤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九月张浚引咎辞相,高宗问谁可代替他的职位,张浚不答。高宗又问秦桧如何,张浚回答说秦桧此人昏暗无能,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第二次拜相了。为什么,因为赵构同志骨子里就想和金军议和,秦桧是议和的力推者,二个是臭味相投,所以秦桧还是深得高宗之心的。五月,金派使者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再不议和可能是回不到中原了,实际上是高宗实在惧金,一心想议和。所以高宗以孝为借口,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确认其决心已定,遂奏请若要议和,高宗只和自己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同意了秦桧的奏请。十月,还算不错的宰相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由此秦桧独揽大权,决意快速推动议和。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高宗下诏,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但是秦桧大权在握根本不把百官的建议放在心上,擢升同样也主张和金兵议和的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主张抗金的其他官员。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抗金派官员皆被贬出朝廷。十二月,金国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北宋,国书名为“诏谕江南”,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就与金使磋商,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态度极其傲慢,沿途有骨气的官员无不感到愤怒许多官员甚至连官位也不要了也不愿意以臣礼相迎金使,但高宗同志没有任何的意见。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

    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但高宗实在拉不下这个脸不愿跪拜称臣、接受金国册封,馆职吏员(大宋的外交部官员)也上书反对议和,各地军民义都愤填膺。于是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实质上也就是接受了金国的这一要求,只是自我安慰,没有在形式上公开接受而已。赵构无数的行为都表明了他这种虚伪的行事风格。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已成,所以高宗是大赦天下,自以为立下千古之功。高宗虽听从秦桧议和,但同时也怀疑金人有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