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七十二章 宋金议和(一) (第1/2页)
南宋的收复梦、中兴梦眼看就要实现了,从朝廷大臣到平民百姓,许多人都备好美酒,单等着宋军拿下开封,便开怀痛饮。当然也有人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的也有一大批人,主要是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官员,当然最不愿意看到真正收复中原的就是赵构同志本人了。 当时的临安并不是南宋的真正都城,所以临时的皇宫由于房屋紧张,赵构办公、上朝、听筵都在同一座宫殿中,此时他召集几个近臣在议事,主要议题当然是汴京正在发生的战事。 “近日捷报频传,岳飞已经兵临汴京城下,看来收复有望,朕终于要等到还銮故都的时候了。”赵构的脸上已掩饰不住喜悦,一双本来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当然说这话时他注意到,身边这些近臣脸上却大多忧虑之色。他知道这些人的心事却并不说破,多年的驾驭之术告诉他,不要率先表态让臣下充分发表意见,他能够从他们的发言中选择最佳时机,顺水推舟或者沉默不语,宰辅如果心有灵犀,就会见风使舵,这正是他需要并愿意看到的局面。赵构的权谋之术更是胜过他的老子和大哥,也就是对内内行,对外外行,就是这么一幅德性。 首先沉不住气的是殿中侍御史罗汝楫。罗汝楫是位做学问的好手,一般情况下,为学之人往往固执,这也是赵构让他任职侍御史监察百官礼仪的原因。然而赵构很快发现此人并不学究,反而深谙为政之道,很多时候为人做事颇合圣意。 罗汝楫上前一步,拱手而曰:“陛下,此非福事。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赵构皱了皱眉毛,装作思考的样子,把头转向宰相秦桧。宰相是百官之首,宰相的表态最为重要。秦桧果然不负所望:“张俊、杨沂中已经退兵,岳飞孤军冒进入危险境地,不可久留,建议下诏命令他班师回朝。” 这秦桧原是钦宗朝的御史中丞,靖康之难中被掳去金国,受到金将完颜昌赏识,归于帐下。公元1130年秦桧南归,此后职务节节高升,主张宋金和好,各不相侵。关键时刻秦桧总能洞悉和顺从皇帝心意,赵构觉得这样的宰相配合起来得心应手。 宰相给出了堂而皇之的退兵理由,其实赵构想得更为复杂。赵构从驻跸扬州起就一直试图与金人和议,只是金人没有兴趣。岳飞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足以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没有必要真的赶尽杀绝。再打下去,如果前线获胜功劳是武将的,如果不幸失败,半壁江山也不一定能够保全。权衡之后赵构决定诏令岳飞退兵。 七月十八日,中原盛夏的天气瞬息万变,方才还是骄阳似火,转眼便大雨倾盆。这几天岳家军将士个个胸中燃着一把火,随时准备扑向故都汴京。火焰正旺之时,朝廷使臣十万火急送来诏书,要求即刻班师!战事当前,皇帝圣旨也分轻重缓急,最快的需用金字牌送达,下令撤兵用的正是这种金牌!岳飞心头一紧他不明白朝廷的心思为何像这不可捉摸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从小父母就教导他精忠报国,后来学习武艺,师傅的教诲是保家卫国,靖康国难,他二十多岁愤而投戎,为的就是雪国耻、复国境、振国威。平生志向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却被一纸诏书彻底粉碎!岳飞不甘,满怀义愤写下奏章:“金人锐气丧失殆尽,粮草辎重遍地丢弃,我军豪情满怀,士卒效命。收复故土就在此时,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岳飞的奏章刚刚上路,不想朝廷第二道班师金牌又紧锣密鼓地到了。原来秦桧知道岳飞收复志坚,锐不可回就怕申辩,于是金牌连发。这一天从临安来的班师金牌多达十二道,岳飞知道朝廷执意放弃故土了,手捧诏书发疯似的冒雨奔出大营,跑到附近一座高坡之上,对着汴京跪倒在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话未尽已泣不成声。岳云等追着跑来勉强将他扶起,岳飞颤颤巍巍地下令:“班……师……” 第二天岳家军掉头后撤。军队将行之时、惊动了百姓,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一心只为自己的赵构对岳飞如此,对其他的大帅也是如此。朝廷对三大统帅的打压事实上是先从韩世忠下手的,因为韩世忠曾上疏大骂秦桧是投降派,二人不睦已是朝野皆知。五月初,朝廷诏令张俊、岳飞到楚州视察边防。楚州是韩世忠的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