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八十六章 高宗禅位(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八十六章 高宗禅位(七) (第1/2页)

    战争中宋金双方都暴露出了众多问题,金国内部不稳,人心涣散。后来蒙古进攻时只败了野狐岭一次,金国就割据四起,端倪其实早已显现出来。宋朝则是腐朽迟钝,武备废弛,侥幸击退金国后直到蒙古人崛起几乎没什么改变。这是重文轻武体系运转的结果,非少数几个人能够挽救。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唐岛海战宋军惨败,南宋上层很可能会被一锅端,天下大乱。腐朽的金国肯定没有吞并南方的力量,那么乱世之下是否会有新的希望出现?

    完颜亮南侵还引发了河北、山东地区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山东豪杰耿京拉起二十五万人的队伍攻占东平府,在掌书记辛弃疾的劝导下愿意率军投奔南宋。辛弃疾到建康进诣赵构,赵构封耿京知天平府,封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可惜辛弃疾回到东平府时,义军出了叛徒,张安国向金人邀功请赏,谋害耿京,叛变投敌。辛弃疾义愤之下,以五十骑硬闯五万大军,生擒张安国,克服重重险阻将叛徒押解到建康。南宋虽然没有迎来二十五万义军,却得到一名以毫笔为刀剑的词人,为南宋词坛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那是一段峥嵘岁月,是一段英雄传奇,对于虞允文如此,对于辛弃疾如此,对于所有勇于抗金的仁人志士都是如此。

    就这样正当守在临安的赵构等人苦苦等待时,就在南宋君臣寝食不安中,大家熬得都要哭了的时候,终于拨开云雾见日月,不可能发生的奇迹竟然发生了。

    十一月底,天大的捷报从前方传来了。二十一日,军报称十月底李宝水师在胶西全歼金军舟师二十五日,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军,完颜亮战死。这一战为南宋续命118年,***称虞允文为“千古第一人”。虞允文凭借此战备受后人称赞,***更称其为千古第一人。每逢国家大难之时,总会有人出来逆天改命,就像三国诸葛亮,扶持孱弱的蜀国。真的应了那句话,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如果认真来分析,几乎都以一己之力抗衡命运,每次国家有大难之时,总会冒出无数人才。熟读历史的***,对于这些人的事迹很熟悉,对他们都有所评价。比如东汉末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将领,像曹cao、刘备、关羽等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还有隋朝末年相似情形再度“上演”,有秦琼、罗成、程咬金等一大批战将出现。真的是每次逢国家大难之时,上天都看不过眼,会赐予一些能人来力转乾坤。到了南宋时期,也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愣生生逆天改命,为南宋的延续立下赫赫战功。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情形很特殊,从总体上来说并非一个强盛的王朝。疆土仅是位于长江以南,算是偏安一隅,在很多人看来,南宋整体实力偏弱,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欺压”很厉害。此现象追根溯源,可能和统治者一开始就十分的重文轻武有关,南宋的统治者唯恐再发生第二次“陈桥驿兵变”。

    北宋自从建立以来,和辽朝存在着很大矛盾,双方关系很敌对。面临对方军事威胁之外,还要给对方岁贡,因此宋人对辽朝很怨恨。随着金朝崛起,宋朝看到希望,在某些人士的不断鼓动下,和金人签订“海上之盟”,约定一起灭掉辽国。然而这份条约为北宋灭亡埋下隐患,宋朝希望借助这份条约,收回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宋朝衰败,与野心勃勃的金人合作,算是“与虎谋皮”。刚把恶狼赶走,又会面临着老虎威胁。金人不光想要灭掉辽朝,还想要染指中原。北宋在历史上以富裕著称,金人怎么可能会不动心呢?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讲,一旦失去了辽国,没有中间缓冲地带,金人就会杀到家门口。但是当时宋朝皇帝看不到这点,坚持同意联合金国灭掉辽国,事实果真如此。辽朝灭亡之后,金人就马上来攻打宋朝,引发靖康之变,北宋正式灭亡。

    北宋未年及南宋建立的初年,那段时间形势实际上对宋朝挺好。有岳飞、李纲这样的抗金将领,但是宋朝皇帝骨子还是一如既往“软骨头”,北宋皇室一些残存势力逃到江南,建立南宋王朝,宋氏江山算是苟延残喘下来。那时金朝碍于南宋抗金实力强大,暂时停止攻打宋朝计划。南宋统治者只是把那些高级将领当做“筹码”,希望和金人谈判,并不是很力主抗金。双方通过谈判,还是继续以“丧权辱国”的条约,来维持这种局面。好在南宋经济不错,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哪怕只有“半壁江山”,依然能够支持下来。这时金国政权发生变化,年轻的完颜亮上位,开启“灭宋计划”。这些人爱慕汉族文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特别是读到重湖叠浪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心中难免有别的想法。完颜亮决定率领金军挥兵南下,将江南纳入金国的地盘之内。对于完颜亮来说,宋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对于过去签订和平协议,他同样不认可。为了争夺战场上的先机,他刻意麻痹宋人,等到时机成熟之后,突然发兵攻打南宋。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