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八十六章 高宗禅位(七) (第2/2页)
攻破宋军防线,快要逼到临安。消息传到临安,朝廷上下震惊不已,皇帝竟然再度想要逃跑。 幸亏大臣力劝,才打消逃跑的想法,决定用武力解决此事。但是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朝中没有得力干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状况。就在皇帝犯愁时,有人推荐虞允文。这人是名门之后,自幼十分聪慧,借助于家族背景入朝做官。过去长期担任文官,算是天子近臣。这人文武双全,处理政务很厉害,还有极强的军事眼光。早先敏锐察觉到金人想要攻宋,不过并没有引起宋朝的重视 虞允文出生在这个乱世,过去有人评价曹cao,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anian雄。如果虞允文有那份野心,同样可以。但是南宋将希望都放在他身上,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面临压力可想而知。当时手底下的官兵们十分低迷,觉得根本打不赢。这时虞允文敏锐的意识到,必须守住长江防线,否则情况将会很危险。积极动员将士,强调如果这次输给金人,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将大家打仗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还制定相关计划,强调从水路和岸上先后攻打金军,犹如当年赤壁之战一般。为了鼓舞将士们,虞允文亲自坐镇前线,亲自率人击败金兵,取得了那场采石之战的胜利。最关键一点这人未雨绸缪,意识到完颜亮不会甘心接受失败,可能会再度袭来。扬州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前线”,因此提前带人到扬州部署。事后果然证实他猜测,等到完颜亮率众来攻打扬州,被他以逸待劳击败金军。因为这两场战争失败,完颜亮失去将士的支持,没多久就死在部下手中。这场战争解决南宋危机,让金人对南宋产生忌惮之心,不敢再度攻打南宋。虞允文为南宋赢得118年时间。凭借此战虞允文名扬天下,后人对其赞誉颇高,就连***都赞他“千古第一人”,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虞允文这场战役在后人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南宋命运。它关系到南宋江山是否延续下去,金人是否征服江南,可以说是一战改变历史走向。某种程度上,保住江南先进文明,那是真正造福于后人的伟业,所以哪怕几百年之后大家仍然对虞允文敬佩不已。 高宗听到采石大捷的消息,高兴地当场落泪,禁不住边擦眼泪边对身边的陈康伯道:“虞允文只是一介书生,没想到竟然能立此不朽伟业,真是国之栋梁,快传朕的旨意,任命虞允文为兵部尚书。”终于本来时刻准备南窜亡命的赵构可以送口气,安心呆在临安了。 陈康伯忙道:“近闻边报,完颜亮已死,金遣使议和,请圣上决断。” 高宗听了,雄心壮志一下上来了,愤然道:“完颜亮弑君杀母,背盟兴兵,朕要灭了他,当择日进临大江,洒扫陵寝,肃清京都。” 高宗估计是一时脑子哪根筋搭牢了,一时兴起说得口沫横飞,陈康伯见此马屁功夫跟上,好像也受到高宗的感染,即刻进言道:“这次皇上御驾亲征,定可收复两河,还于旧都。” 但是一个月之后,高宗一下恢复了过来仍然变成了正常的也就是那个软弱可欺的赵构,对陈伯康道:“朕此次亲征中宫及内行人不往,只与建王同行,让他见见诸将耳!”这话的意思分明是想交班了。 绍兴三十二(1162)年正月,那是江南地区一年里最冷的时刻,整个临安城被雨雪覆盖。在临安去往镇江的大道上,有一队人马冒雨北去,浩浩荡荡地看不到头。这是高宗出征的队伍,他本人坐在一匹枣红马上,头上有一顶黄盖。在这雨雪中,他头戴毡笠身披毡衣骑马缓行并不见骑行急进的行军模样。 高宗旁边,皇子赵瑗也骑着一匹马,他也是披戴毡衣帽,两人的衣服被雨雪淋湿了许多,但是他们的心情没有被这雨雪破坏,而是谈笑风生明显是愉悦的如同游山玩水一样。当然,那是因为此刻的赵构父子知道前途没有危险,没有凶恶残暴的金兵,大宋难得的一片祥和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是非常的不错。百官们乘坐在后面的几十乘轿子里,这支队伍在雨雪中渐渐看不到踪影了,只留下寂寞的天和地。 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高宗对金戈铁马的气氛完全厌倦了,所以到了建康,他并没有到军队里视察,给士兵打气。而是在督视府内召集了整个边关的将帅,开了个御前会议,也没有什么主要内容,就是把随行来的皇子赵瑗介绍给了诸将,大家都看出了皇上心意,这算是作了政治上的交代。半个月之后他就起驾回銮,回到更为安全可靠的临安去了。 回到临安,高宗又好好考虑要不要退位这件事,犹豫了几个月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五月下了一道诏书:“朕以石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裕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怠,属对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如意,今赵瑷改名为昚(shen),立为皇太子。”一个月后,六月六日,高宗宣布了他的退位诏书,把皇位传给赵昚。高宗退位之后,被尊为太上皇,每天与太上皇后吃喝玩乐,最终寿终正寝,时间是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未时。赵构享年八十一岁成为大宋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