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八十八章 高宗禅位(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八十八章 高宗禅位(九) (第1/2页)

    宋孝宗看到这帮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利否决了那么多,还是没有决定下来赵构的庙号,这不是让自己作不孝子吗?赶紧别扯皮报个合适的来。皇帝动怒了大臣们很恐慌于是连忙翻阅古籍最后认为赵构应该采用“大宗”这个庙号才能体现他的功绩。谥号里面有一句“则天法尧曰大”,并且孙权死后就是大皇帝,因此大宗这个庙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太上皇就算死了也能瞑目。

    但是宋孝宗听了这个庙号总感觉别扭,他们都知道赵构的功绩根本达不到则天法尧的水平,冤杀岳飞,重用秦桧,认贼作父,不救父兄,割地称臣,如果弄个大宗不是让后人耻笑吗?并且大在古代有时候和太通用,大宗有可能被认为是太宗,这就和宋太宗庙号一样了,这可不行,而且当年孙权德业不够被谥为大皇帝,这个谥号被后世一直耻笑,根本没人把这个谥号当回事,甚至无人提及,没有人提大帝孙权,都是吴主孙权,赵构的事迹人所共知,要是弄个大宗,不是被后人耻笑吗?因此马上否决了,再次将气球踢给了相关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看到新命令愁眉苦脸,一帮人思索了半天商量了半天,最后终于拿出一个新的方案并且配好了解释,然后上报皇帝。这帮大臣早就想好了对策,连忙表示高宗是最适合的庙号。大臣们罗列了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太上皇中兴大宋,功劳最高,理应用一个“高”字表达赵构的功劳。这番解释一报上去,宋孝宗龙颜大悦,所有人都无法反驳,最后定下了赵构的庙号为“高宗”。于是一场争论许久的赵构的庙号问题在一片祥和中结束了纷争落下了帷幕。

    其实回头来看看赵构的一生,确实他也十分不容易。看看赵构的一生,实在前后差异显著。当年的赵构,临危不乱,不畏强敌,那时的他,是多么的热血啊!再看看后期的他,建国称帝,却无收复河山,洗刷国耻之志。面对外敌,不是卷铺盖逃跑,就是卑躬屈膝地求和。他为何前后差别会如此之大?这也恰好说明了,人心会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曾经,他一心为国,不畏强暴。但自从他坐上皇位,他就变了。他不再如从前那般热血勇敢,不再如从前那般满腔壮志。他变得自私,懦弱。他想的,只是如何坐稳自己的皇位,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守好自己的那半壁江山。岳飞等爱国将领,志在千里,但却没有想到他们的行为,恰恰是皇帝最忌惮的。在皇帝眼中,他们不过是定时炸弹。我们都在唾弃赵构是昏君,但实则我们并没有必要去骂他,看不起他。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也许也会那样做。屏幕前的你此刻肯定会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但如果你真的坐到了那个位置,一切已由不得你。且赵构在位期间,安抚流民,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大发纸币。从这些举措来看,他倒也颇有明君之风。赵构看似忠jianian不辨,昏聩无比,但实则他只不过是个自私的皇帝。他没有必要过分狂吹,但也没有必要过分唾弃,他的做法恰恰是对“帝性”,乃至人性,最好的诠释。不管赵构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作为南宋的创建者确确实实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构的所作所为甚至奠定了此后所有封建王朝的运行模式。南宋朝被视作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倘若以一姓王朝而论,南宋自然是北宋的延续。作为南宋第一代君王,宋高宗乃北宋徽宗之子钦宗之弟,比起东汉光武帝之于西汉帝系,血脉上正宗得多。在政治制度与祖宗家法上,南宋也一脉相承的沿袭北宋,未见有全局性与颠覆性的变革。但是倘若仔细推究,在立国形态上,南宋与金朝的对峙,相较北宋与辽朝的对峙,从表象看似乎相似,实际上却大异其趣。

    在生存空间上,南宋疆域远比北宋来得局促逼,仅及北宋五分之三;在军事形势上则险要尽失,金朝的战力气势也更胜于辽朝,致使南宋始终处于金骑南牧的严重威胁之下。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迫使南宋王朝在内外政策上应激性地做出重大调整。对外更加缺乏自信,对内则更加强化专权独裁。在政治文化上,与北宋全盛期相比,南宋也有明显的改变,致使有史家认为,“看官僚的政治作风,南宋也许是定型的关键期,以后各朝,始终没有改变这形态”。这种官场政风的改变与定型,与南渡以后专政军权圆滑地玩弄制度,娴熟地掌控官僚,也显然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南宋开国君主宋高宗为何要在国策上做出与北宋王朝如此南辕北辙的变化呢?事情不是一蹴而就,仔细分析宋高宗一朝的政治阶段,就可发现其中的端倪。纵观宋高宗朝的政治史,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相对凸现的政治主题,并在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的合力纠缠下被裹挟着向前推进。

    第一阶段从靖康之变到驻跸临安。靖康元年(1126)岁末,女真铁骑再度南下,东京梦华瞬间幻灭,北宋王朝轰然倒塌,这一旷世大悲剧给宋朝带来了空前的震惊与屈辱。在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