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九十一章 孝宗的雄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九十一章 孝宗的雄心 (第1/2页)

    公元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其养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后仅两个月,就顶住压力宣布为岳飞平反。因为岳飞是被宋高宗所杀,为了不让宋高宗太难堪,宋孝宗在诏书中这么说:“(岳)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宋孝宗把为岳飞平反的功劳算给了他的养父宋高宗。而根据《金佗稡编》记载,宋孝宗在私下召见岳飞之子岳霖时,宋孝宗却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在诏书中说岳飞“坐事以殁”,私下却说“卿家冤枉”。这并非是宋孝宗心口不一,而是在面对太上皇宋高宗的时候,宋孝宗必须要展现出特有的智慧。

    给岳飞平反后,宋孝宗要给岳飞拟定一个谥号,当时朝臣们初拟为“忠愍”,宋孝宗认为:“愍”字是使民悲伤之意,怕太上皇太过敏感,于是把岳飞的谥号改为“武穆”,这样既肯定了岳飞的功业,也保住了太上皇的面子。

    赵昚在登基之初,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隆兴元年(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的田宅。淳熙五年(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赵昚发还了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赵昚颁布《乾道敕令格式》。淳熙三年(1176年),赵昚颁诏,将现行的救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条法总类》(即《吏部条法》),随事分门,修纂成《淳熙条法事类》,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

    淳熙十三年(1186年),临安府罢逐青吏三百多人,两年后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减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赵昚在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恩荫数目,缩减各级官员荫补的数量。在军事上,赵昚整军兴武。他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赵昚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五万三千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

    赵昚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熟悉军政七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经过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孝宗发起了北伐之举。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赵昚授意枢密使张浚筹划北伐。五月,张浚派濠州(今安徽凤翔)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县)。后赵昚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先被李显忠击退,后又调兵前来。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还企图动摇军心,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死伤不可计数。北伐失败后,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虽然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伐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们还是为孝宗的所作所为点赞。宋孝宗继位时,已经36岁,虽然不是少年,但进取之心不减,继位刚两个月,就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岳飞平反。但为了顾及太上皇的面子,宋孝宗非常注意自己的措辞,生怕触碰太上皇的逆鳞。

    宋孝宗为何一定要为岳飞平反呢除了因为岳飞的确冤枉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