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九十一章 孝宗的雄心 (第2/2页)
还因为宋孝宗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主战派”。他要着手北伐!他要收复失地!这是他心中的大志,所以,为岳飞平反,非常必要! 几个月前,金主完颜亮被杀,金人内乱了大半年,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宋孝宗刚登基,意气风发,每次见到太上皇都“必力陈恢复大计”。太上皇不以为然,因为太上皇知道,自己刚登基那会也想北伐,后来不照样被金人打得屁滚尿流所以,宋高宗对宋孝宗北伐这一套是不赞成的,他早就被金人吓破了胆了。 宋孝宗不吃太上皇这一套,他极力劝说太上皇,让太上皇支持他北伐,太上皇最终决定不再干涉他北伐之事,宋孝宗如猛虎出山,准备大干一场。后世认为,宋高宗时是有名臣无明君,宋孝宗时是有明君而无名臣。的确如此,宋孝宗决定北伐的时候,老将韩世忠已经死了11年了,岳飞也已经被害20年了,四川名将吴玠牺牲23年了,吴玠的弟弟吴璘也躺在了病榻上,宋孝宗放眼望去,当年的抗金名将仅剩下一个66岁的张浚。 为岳飞平反后,宋孝宗立即召来年过花甲的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张浚虽然宝刀未老,但已经白发苍苍,宋孝宗握着张浚的手说道:“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从宋孝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真心想北伐,并不是做样子给谁看。 张浚在老朽之年又一次得到重用,顿时雄心万丈,信誓旦旦地开启了北伐之旅,史称“隆兴北伐”。张浚的大军趁着锐气陆续收复灵璧、虹县等地,无奈多年不抗金,能力大不如前,仅仅一个月过后,金兵卷土重来,张浚兵败了,被贬南下,半路上病逝,含恨而终。 原来,金主完颜亮去世后,金世宗完颜雍继承了皇位,此人骁勇善战,在北境征服了大小部落,另外,金世宗完颜雍省吃俭用,以身作则,有“小尧舜”之称。 宋孝宗是明主,金世宗也是明主,当一个弱国的明主遇到了强国的明主,真是前者的不幸。 金世宗掌控大金之后,面对南宋的北伐,恼羞成怒,他立即命金人挥兵南下,迅速攻占淮河以南,张浚的兵马仿佛遇到了克星,之前收复的失地,瞬间丢得一干二净。金世宗似乎还不罢休,他打算继续南下,威逼南宋低头。如此局势之下宋孝宗一句“干就完了”,太上皇坐不住了,太上皇力劝宋孝宗:“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意思是说:大儿子呀,你想北伐,等我死了之后,再说吧!大臣们也纷纷逼宋孝宗议和。外有大臣掣肘,内有太上皇驱动,宋孝宗说好的“隆兴北伐”,最后却变成了“隆兴议和”。 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而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干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25年内,宋孝宗一直在孝道和王道之间徘徊。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上皇到灵隐寺喝茶,寺内有个出家人表现得非常殷切,太上皇和他攀谈了几句,才知道他曾被上司诬陷,无奈才出家的。太上皇回到宫中,要求宋孝宗恢复此人的官职,宋孝宗派人一查,此人本就是jianian佞之徒,多次贪污受贿,不应该复职。 半个多月后,太上皇再一次到灵隐寺,看到那个出家人还在寺中,回宫便大动肝火,责怪宋孝宗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宋孝宗百般解释也无用,最后只得让“王道”屈服于“孝道”,将他复职。 是啊,对于宋孝宗来说,养育之恩本身就难以报答,再加上皇恩大于天,他只能用无底线的孝道来回报宋高宗,即使是事关国家政务,他也要屈从。 虽然议和了,宋孝宗内心不甘,仍惦记着北伐。宋孝宗曾起用当年在采石之战中打败金兵的文臣虞允文为相,想让虞允文担起北伐的重任,在虞允文去四川整顿军备时,宋孝宗还不忘和其约定:若你从四川出兵北伐,朕还在犹豫,那就是朕负了你!若朕已经出兵,你还未行动,那就是你负了朕! 只可惜,未及展开工作虞允文就病逝了,宋孝宗心心念念的北伐再一次泡汤了…… 面对满朝主和派的大臣,宋孝宗曾不解地问:“若你家有一百亩地,被强盗夺走五十亩,你难道还会和和气气地和强盗商量,让他乖乖把地还给你吗” 是啊如果是个人利益,大家都能明白,一上升到朝廷层面,那些文人们就多了许多考量,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临安城的歌舞升平,至于长江以北,或许无人记起那曾是宋朝的国土了。所以说宋孝宗时有明君而无名臣,从这一点说,宋孝宗是痛苦和孤独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